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超越竹子”——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 ——谈对IRIS EICHENBERG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 杨井兰
【机构】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摘要】本文以国际首饰艺术家IRIS EICHENBERG的课程学习为载体,讲述该首饰艺术家上课的方式和艺术思维,以及作者对IRIS的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对我国首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启示。【关键词】首饰设计、思维模式、思考启发
"Beyond The Bamboo"——Open The Students Thinking Mode
——An Open Up A Fresh Outlook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IRIS EICHENBERG
Yang Jingla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jewelry artist IRIS EICHENBERG courses as the carrier. About the jewelry artist class and artistic thinking. And the author of the IRIS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Jewelry design, Mode of think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首饰设计对于欧美等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老生常谈的一个主题,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在我国首饰设计则刚刚开始,是一个正在走向繁荣的时期,有很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纷纷投入到该行业,也有一些在海外留学多年并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的艺术家回国发展,为中国的首饰设计添砖加瓦。很多的美术院校、师范院校和一些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该专业,一些院校为了该专业的发展,不惜财力到国外聘请首饰艺术成就颇高的艺术大家来学校讲座,开课,为国内的初学者提供一个打开思路的途径和突破口。以下讲述的则是一位美国首饰艺术家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
一、课程的开始
笔者被邀请参加首饰工作坊的学习,该工作坊主讲教师是:原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首饰系主任,现美国著名艺术院校克兰布鲁克学院金属首饰系主任Iris Elchenberg教授。还有她的几位研究生也一起帮助老师上课。
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就以非常愉快轻松的教学任务开始。这种教学方式就像在幼儿时涂鸦一样,老师在上面说要画什么样的形状,而学生则在下面随心所欲的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任何东西,不受外界的影响,包括老师。老师提供的只是一些必要的工具和一个大的方向,至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怎样做,没有任何人的约束和点评,当然也不会使学生感觉无所事事,无从下手。
等这一任务结束后,老师不对同学们的作业做任何评价,然后继续下一个任务,把一节节的竹子,利用各种工具,找出竹子可能存在的形态或者是状态。同样老师只提供工具和竹子。IRIS的研究生和大家一起做。最后,组成了一个竹子图书馆。如图1
在第二次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用第一次做的竹子的形态,把第一天画在纸上的画(当然可以不是你自己画的而是别人的作品),用竹子表现出三维的立体造型。
这期间,Iris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并提出了几个问题,叫大家讨论并在下次上课的时候集体研究。1.如何从二维到三维,2.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结构与装饰怎么定义,4.什么是当代的艺术,能够持续多久,你能分出什么是当代的吗?那什么又是非当代的?5.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作品做完了,为什么?
这样学生都回去找资料,并在再次上课时进行讨论,在探讨老师给出的这些问题时,要求把所做的竹子的三维立体画都摆放在桌子上,如图2、3并根据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学生思考的是最多的,而老师只是在听学生们的说法,也没有给出某个人的具体评价。然后为了解释她自己的想法,她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
上午讨论结束了,有些问题我们似乎没有得到老师的正面答案,还可能依然存在问题,但学生各自在心里都可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下午,老师拿来了香皂,请同学们还是根据原来的画面用香皂再做一个三维立体的画。这次很多学生的作品都有可能和第一个三维的有所不同,这个结果一定是你理解了三维概念之后的作品,也一定是你的答案。也知道什么时候你的作品已经是完成了的。老师根据学生的雕刻的香皂来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方向。
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第一次实践用竹子制作三维的时候,学生基本是凭着感觉去把它做出来,而经过提出问题并讨论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还需要通过实践(即雕刻肥皂的过程)再次检验每位学生的理解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理解是否符合作品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过程,老师没有决定权,只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这个过程思考最多的应该是学生,实践最多的也是学生,理论和实践一致是学生在这门课中的最大收获。
二、深入分析理解创作源
1、全方位培养
Iris教授把她和她的研究生的作品都摆放在桌子上,召集学生去参观这些作品,要求每位学生找出一个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并说出原因,这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并说明了自己的原因,也有很多同学看到这些作品时有很多问题,可是老师叫学生把这些问题记住,明天再来问她。然后给出一个课下作业,“假如摆在你面前的这些作品明天将在该地的展览馆展出,而你是该地晚报的记者,你如何来写这份新闻稿,能够把那些从来都不懂艺术的人召集到展览馆现场看展览。” 学生在课下又得做文字功底了!这也是锻炼学生其他能力的一个方法。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听了每位同学的新闻报导,在每个人讲完自己的报导后,大家在某种层面上都认识了自己也多少了解了别人,可能还包括老师在内!也许这就是这个任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体现,现在我国有些教育就只是看中一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到了大学,学生的专业特别的明确,学生也只做关于自己专业能力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很多基本的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老师会经常布置一些和自己专业无关的作业,当然在做这些作业的时候,老师的要求同样是严格的,几乎和专业的要求是一样的。
2、自由放松的观察学习
老师要求把这几天做的所有作品,包括第一天画的画聚集到一起,然后叫大家去观察它,而这次要求的则是由立体再画回二维的画面并能表达三维空间的画又如何表达,要求画在一开纸上。学生们拿到这个命题后非常认真的去找各种方法而且都希望能在这一环节中有个新的表达,当教授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去研究去画,她好像突然看到了什么,然后就去找来一跟长棍子,把笔用透明胶布缠在长棍上,要求他们可以这样比较轻松的去画了,她的一位研究生更夸张的要求学生可以用脚夹住笔来画画,老师这么一弄,大家又都开始放松了,没有刚接到那个命题时那么紧张,并开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画画。结果再去看学生的画,发现学生画的画非常松非常有感觉,不像以前的学生画的太死板,太小心翼翼了。反而这种画的效果特别好!如图4
这时老师抬出了一个桌子,先叫她的研究生把她们的东西放上去,开始做着一些行为,但是一句话也不说,很快学生就跟着这样的思路,开始恶搞起来。恶搞的方式各种各样,每一个人都开始加入这种无声的行为中,同时也把自认为可以拿出来并能代表这种行为的物品放在桌子上,期间很多的同学都不自觉地参与了进来,一开始只是往桌子上放东西,后来就开始用桌子上的东西拿给别人制造一个搞笑的行为,这样的恶搞大概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老师说话了,她的问题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去观察每个人的行为,你会发现很多人的性格都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同学就非常活跃的参与其中,而有的同学则是远远的站在边上看,有的同学是被恶搞的对象,而有的同学则是善于恶搞别人的人。然后她就宣布下课了,这时候我们不得不回味教授说的话,确实,这样的游戏就会展现不同人不同的性格。言外之意就是假如你为这样的人设计首饰的话 ,你要从哪个方面入手呢,你想表达她什么样的思想特征呢?这个思考可以是一直延续的,老师只给出了一个点,那么下面的这个理解,领悟则需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观点。
三、创造的方法
最后一次课,老师叫大家每人拿出纸和笔,然后写出她给大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很隐私的,而且是比较久远的,或者说印象深刻的,能在你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痕迹的问题,当然还有你不愿启齿的一些问题,等到她和她的研究生说了将近45个问题时,她要求学生自己再想出25个问题。然后叫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找出你从来没有说过话的或者不了解的人进行组合,并把你写在本子上的问题叫她(他)回答,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之间很快就能相互了解了,或者说是更深层面的挖掘对方的想法和价值观等。了解之后,请根据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为他设计一款首饰。同学们的思想再一次得到解放,思维真的放开了,开始变得松弛漫无边际,学生也很容易抓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性格,最后学生之间都做出了一个比较能代表学生性格方面的首饰作品。如图4、5
四、教学启发与思考
1、目前所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非常普遍,几乎每所综合大学或者是职业学院几乎都有艺术设计方向的专业,而且,招生人数非常多,一个班级少到30人,多则50人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以前的精英教育已经消失。他们的艺术专业老师在上课时几乎不可能会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对于艺术专业的特点来说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会抹杀一些个性。很多艺术类学生上课要求按照普通文理科学生一样,始终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等老师讲完基本理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该理论进行设计,如果仅仅几次也能做出好东西来,但一个专业课始终如此进行,则会抹杀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导致老师已经没有理论可讲,学生也没有兴趣去做。艺术需要刺激,需要新鲜事物去激发设计者的灵感。所以,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就在我的课堂上发生过,在某次老师讲完设计理论之后,然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这个时候,我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拿着笔和纸,画了半天,结果纸上还是干净的。为什么会这样?老师难道没有讲明白吗?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们都明白,但就是无从下手。原来,万事开头难确实如此,学生思考了好久都不知道怎么下笔,其实,我们的学生就是太紧张了,不能放开自己的思维,当然肯定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了!
2、IRIS教学所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IRIS老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完成的,没有压力,学生也不会不知所措,虽然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都按照自己的创意完成,并乐在其中。而且学生在进行创意练习时,不是感觉无从下手,而是非常简单的就步入了老师要求的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一开始的放松,更能激发以后的设计灵感和思想表达。
每次课堂上都提供给学生思考并课下找资料的时间,但这些任务是学生可以完成的, 在找资料和讨论问题的同时,很多知识就已经学会了,这些都不是老师灌输到学生头脑里,而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是提出问题者,而学生则是解决问题的人。我们的教学则是老师一直在替学生找答案,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老师帮着解决,这样完全颠倒过来,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当叫学生找答案时,学生往往应付了事,根本没有做到认真研究的状态,所以学生的回答往往得不到老师的满意。老师在征求学生的意见时往往只是一直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忽略了其他的学生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那些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也不主动思考,因为知道老师不会叫他回答的。而IRIS老师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回答她的问题,及时花费很长的时间也一样要求每个人回答问题。
老师在上专业课程时,不是很直接的一开始就步入主题,而是通过很长的前奏,甚至一门专业课,老师只有在最后的几节课中给出专业课的问题,而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最后几节课做铺垫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专业课学习的状态,不会感觉非常陌生或者是今天学了什么新东西。
创作灵感的寻找也不是需要翻阅多少古籍或者查阅多少字典,而是叫你去观察并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就是创作,不是模仿或者借鉴。
结语
有人说首饰是流动的雕塑,是流动的建筑,是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IRIS EICHENBERG艺术家通过这短短的一个星期的系列教学,很自然的使同学们进入这三维立体的首饰设计中来,过程是如此的轻松愉快,结果又是这样的令人值得思考与回味。此次学习,收获颇丰,使自己也从思想上放松并开始活跃起来,没有被很多的固有的思想禁锢,这是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