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作文素材哪里寻?

【作者】 胡其玲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一份语文试卷占重头戏的是作文,因此平时必须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作文占的比重最大,因而下的功夫也最多,但学生写作却仍是个大问题,远不如解数学题那么投入,做物理、化学实验那么专心,每周的作文练习总使有些同学头痛,甚至有的同学还戏谑道:“作文作文,见了头就疼。”写作时笔下艰涩,搜肠刮肚,可结果仍是“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究其原因不少同学视作文为畏途,总感无话可说,从而愈发提不起习作兴趣。同学们常常会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并经常会抱怨着:“我没有东西可以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时,我认为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帮同学们找到习作的素材。而作文素材哪里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巧借课本这个百宝箱。
   教材上的素材本身有其经典性和文化味,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多年的耳濡目染就会给我们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同时,教材是同学们最熟悉的,易于发挥到极致,尤其在考场上材料卡壳的情况下,外无援兵,向课本要素材便是一条出路。《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作文,本人认为要教会同学们做一个有心人,擦亮慧眼,从课本中找到并能灵活应用素材。
   :下面就教材素材的应用举一些例子。如:
   必修一:“徐志摩与《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音乐。徐志摩1920年曾于此留学,1928年秋旧地重游,诗兴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表达了对康桥的的爱恋和无奈的离愁。美丽的语言来自善于发现美的的眼睛和执著于美的心灵。徐志摩的才情,徐志摩对美的追求,徐志摩对生活的感悟,都化作一泓清泉,变作一溪清流,汩汩流荡在世人的心间,不知滋润了多少干涸的心田。唯美、浪漫、优雅,缕缕情思得以抒发。是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功能呢?是语言让一切化为现实。本素材可用于“热爱母语”、“一步与一生”、“追求”等类似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即可化用,也可直接引用其诗句,或为文章增加诗情画意,或深化文章的主旨。还可以运用其本人的事例来论证中心,可作简例运用,可作详例叙述。如高考优秀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为爱撑起一支长篙》等文章都是灵活应用本素材的佳例。
   “项羽与《鸿门宴》”:项羽,是个千百年来备受争议的悲剧人物,人们对其各有褒贬------《鸿门宴》记叙的是楚汉之间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宴会,宴会虽小,但影响天下大局。这则素材可运用于与“成与败”“智与恿”“得势与得心”“大事与小节”“隐忍”“知耻”“失败亦英雄”“一步与一生”“人在青山在” 等类似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使用时对项羽的评价可褒可贬,但要有理有据。他的事例可详可略,全凭“将令”调遣,可据史直陈,也可融入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想象内容。只要你平时对项羽的话题有所感悟积累,定会在作文中一展身手。如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春来草自青》等文章作者就灵活应用了本素材,既展示了作者活学活用的机智,又可见作者运用素材的功底。
?  必修二:“苏轼与《赤壁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能诗能文,能书能画,为文传诵百代,为官造福后世。但其一生升沉不定,坎坷多变。而其能够突破人生困境,得益于他笑对人生的乐观旷达,境绝心不绝的自信与希望,“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还得益于他人生姿势的转变,他的躬身自省使他褪去锋芒,而“清风”“明月”的无所不在,山川万物的“变与不变”使他学会了包容与内敛。这则素材可运用于与“笑对人生”“境绝心不绝”“自信”“变与不变”“露与藏”“高与低”“选择”“人生价值”等相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平时若留心苏轼生平、诗文,多积多背,巧妙引入文章开拓素材的深度和广度,运用起来会更出彩。
   必修三:“白居易与《琵琶行》”:这则素材可运用于与“谈人生”“知音”“默契”“理解”“人生的价值”等相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灵活,不拘泥。可从内容上挖掘,如琵琶女的弹奏引起作者的共鸣,是因为遭遇的相似。“理解”的前提是经历的相似,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此挖掘则可用于与“理解”“知音”等为主题的作文写作中。而白居易遭贬于人生困境中创作出千古名文这一角度可以运用到“人生的价值”等相关作文中去,可从形式上模仿,也可将其改编。总之,运用时要注意与主题结合,灵活使用。如高考优秀作文《浅笑无痕》,全文脱胎于《琵琶行》,但因转述角度的独特而别有一番新意。
   必修四:“李清照与《声声慢》”:李清照是温婉多情的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梁衡的评价“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可谓贴切又深刻。《声声慢》是其晚年的名篇之一,它通过写残秋之景倾诉了作者自己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战乱的哀愁。正因此词,其被称为“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这则素材可运用于“笑对挫折”“敢于追求”“缺憾造就美丽”“坚守理想”“人生的抉择”“自由”“平等”“位卑未可忘忧国”“责任”等相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该素材使用方式灵活,可作简例也可作详例,可用故事新编也可用诗文相结合的方式。写作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恰当选择。如高考优秀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中作者就灵活机智地运用了这个素材,使原本为人熟知的素材立刻变得有深度和广度。既反映了中心,彰显了主旨;又凸显了小作者熟练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平时厚重的语文积累。
   必修五:“李密与《陈情表》”:《陈情表》是李密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其全文情真意切。一是祖孙之情,祖慈孙孝,尤其是李密的“乌鸦反哺”之情,报恩之切。二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国君之情。这则素材可运用到“亲情”“孝”“真诚的力量”“敢恩”“智慧”“选择”等相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可引用文中的句子,可简评李密本人的事例,还可以点评他在文中蕴涵的至深至美的情感,直接为文章所用。运用时还需与主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的角度转换与衔接,如可从李密舍弃做官选择奉养祖母这一角度切入论证“正确的选择彰显高尚品德”这一中心。甚至还可从其他角度运用,如“李密为奉养祖母拒绝做官”这件事可作为批评“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热衷功名”或“不孝敬老人”这些现象的论据。如高考优秀作文《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就这样,岁岁年年》等文章都灵活应用了本素材,素材与文章主旨配合巧妙,天衣无缝,让人拍案叫绝。
   以上乃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归纳的“百宝箱”中的一格。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只是作为一块“砖”,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从教材中挖掘到作文的“颜如玉”,利用好作文园地里的这棵“常青树”,巧借课本这个“百宝箱”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素材哪里寻?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而巧借课本这个百宝箱对于同学们来说无疑于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