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

【作者】 肖传祥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经济开发区尖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助探索,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创新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活动是否优质高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经过积极探究,反复实践,深刻认识到:采用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和技巧;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及时把握讨论时机;灵活运用讨论方式;合理调控讨论过程等策略,能有效提高小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中讨论的质量。

一、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就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创设出使学生心灵放松、适于讨论的氛围。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我首先出示几幅由图形旋转而成的精美图片,然后把图片分发给学生,并提出能引发学生讨论、激励学生探索的问题:图形美吗?相信你们能通过研究,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制作出更美的图案。这样,就把学生从美的享受中,引入到了对旋转图形共性讨论与探究的活动氛围中。

二、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和技巧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要提高讨论的质量,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倾听、表达、交流、评价的方法与技巧。

1.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在与别人交流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言;能根据发言内容,结合自己的积极思考,抓住发言内容的要点和关键,正确理解发言人所要阐明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说明事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记录下倾听中产生的质疑,以及自己对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建议。

2.指导学生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就是能围绕主题,抓住所讨论问题的要点,运用语言有层次、有条理地诠释自己的观点,解释别人的质疑,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展示讨论的成果,总结探究的结论。作补充发言时,不重述与别人相同内容的意见,只说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3.指导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时要力求做到简明扼要。讨论时,交流的内容应是与探究问题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取知识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策略……从而实现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并有所发现的目的。交流的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可以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也可通过暗示、神情、肢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例如听课时,通过目光的交流,老师就能从你的眼神中领会到你在听课中的困惑,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4.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学生在一起亲历了讨论、探究的过程。因此同学的评价更客观、更合理,更易于接受。同学的肯定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大家对自己努力的认可,激发起提高讨论技能、对事情深入探究的欲望;否定的评价,能使错误知识得以及时矫正,有利于学生改进提高,主动发展。

学生进行评价,要做到合理公正。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讨论活动的成果;更要关注讨论的过程:讨论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合作的技能,有效的建议,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等;对能提出独特见解的精彩发言要表示鼓励。

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讨论。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互助学习中讨论的效果,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1.讨论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应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难度应略高于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即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

2.要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作为讨论的要点问题。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5的最简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3.要把讨论的问题设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解决问题总有最合理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讨论解决“分母不同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就行了。

4.将易错、易混的知识作为讨论的问题。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出错,通过讨论对比,可加深理解,减少出错。

5.讨论的问题还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不同的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如果对典型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受到启发。

四、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发生分歧、知识需要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取舍时,都是安排讨论的最佳时机。例如,学习化简比时,一位同学提出:“既然比一般写成最简比的形式,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86化简成43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良好的讨论时机。

五、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在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主要讨论方式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对于通过动脑筋、相互启发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采用同桌讨论的方式;对于具有一定难度,同桌讨论仍难解决的问题,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或是分歧较大有争议的问题,就采用全班讨论的方式。当然,讨论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六、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保证讨论的质量,教师必须做好讨论过程的指导与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和释疑。

1.适时点拨,安定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如果情绪过于冲动,则会引发教学秩序的混乱,降低讨论质量。因此,当学生对讨论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引发激烈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参与,进行点拨指导,平息学生的争执,安定学生的情绪。

2.注重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讨论进程。

由于讨论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多。诸如,预设与生成的差异;所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水平、预设时间的搭配,以及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等。随讨论活动的深入,干扰因素相对增多。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反馈,通过适时提出要求、及时进行分组检查、灵活调整讨论时间等方式,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