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童话教学的全新尝试

【作者】 康晓琴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

【摘要】许多孩子喜欢读童话但是不喜欢学习童话,主要原因是出在我们的“教”上。童话如何教,我设计了“镜头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童话的世界。
【关键词】童话 有趣 忘怀 愉悦 喜欢 乐趣
【正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都特别的喜欢读童话故事,但是却不喜欢学习童话。这其中存在着怎样的原因呢?观察我们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赞美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质?”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孩子们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全然忘记了童话的神秘性,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说明问题出在我们的“教”上。在一些老师的眼睛中,所有文章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编者编入童话的另一种意图——唤起孩子们阅读童话的欲望,并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关键性的忽略导致了学生对童话爱“读”不爱“学”。
  童话该如何教呢?国家级骨干教师武凤霞老师用曾一句话概括就是:既需要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也必须教出独特的“童话味”。 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个人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镜头化的童话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画片?
  生:《猫和老鼠》、《喜洋洋和灰太狼》……
  师:你们想不想当动画片中的明星呢?今天咱们班也来拍一部动画片,怎么样?
  生:好的。
  师:那你们知道该咱们拍吗?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的浓厚,马上就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了。在讨论交流中,我顺势板书:导演、剧本、主要演员、配角、道具、拍摄地点……)
  师:那么我们首先要干什么呢?
  生:当然要知道拍什么动画片了,呵呵……
  师:对,那咱们今天就要拍摄《小木偶的故事》。首先给大家10分的时间来熟悉一下剧本。
  这样的导入,使得学生眼前一亮,没有平日的老套,没有学习的压力。有的只是快乐和兴趣。而学生读的时候也很开心,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品味童话。
  武凤霞老师说过:“朗读是童话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尤其是有表情朗读,或者是表演读,很容易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故事情景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高兴着对方的欢喜,痛苦着对方的哀伤。朗读能消除儿童与童话之间初次相识的陌生、疏远和对立,逐步走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的和谐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分不出感觉和感觉者,两者已经完全合一,整个意识中都充满了一幅美的图画,这时学生体会到的是一种忘怀一切的解放感、自由感和难以言语的精神愉悦。”当我布置了熟悉剧本的要求后,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孩子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课文,根本没有达到真实地走进故事情景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高兴着对方的欢喜,痛苦着对方的哀伤的境界中。他们更在意的是想马上当导演,当演员来表演。而我也没有刻意去讲解,我希望他们能在我设计的“镜头式的童话”教学中,自己领悟到童话的特点,童话的语言。
  首先我将这个故事分成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老木匠刻木偶
  镜头二:小木偶与小红狐
  镜头三:小木偶与小兔子
  镜头四:小木偶与老婆婆
  镜头五:小木偶与小女巫
  在积极踊跃的举手中,我分别挑选好了导演、演员,让他们先来拍摄第二个镜头。
  学生带着课本走上讲台来,导演有模有样的说:“三、二、一,开拍。”引来许多学生的呵呵大笑。我乘机进行教育:“我们应当充当文明观众,你们说对吗?”接着学生开始表演了。下面是课堂实录:
  小红狐:嘿!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像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很相配。
  小木偶:好的。
  小红狐:放开!放开!
  熊警官:吵什么!
  小红狐: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
  小木偶:那是我的,我的,我的!
  几名学生基本就是照本宣科的读了一遍,根本就没有注意文章中的提示语,什么神态、动作、语气统统抛之脑后了。我请充当观众的学生来评价他们的表演,结果令我很诧异的竟然是他们都说读的不错。即使是纠正也仅仅局限于对字的读音。我知道孩子们刚才的读很不用心,但是我没有去批评,而是采用“现场采访”的形式来进行讲解。
  师:张导好。(那位学生不要意思的笑了)我是神木六小的特约记者,到你们剧组来探班。请问张导你的这个镜头在哪个地方拍摄啊?
  张导:这……(学生一脸茫然)
  师:观众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在热闹的大街上,就在课文11自然段中。
  师:呵呵,看来导演忘记将演员带到指定的地方了。请问小木偶,你应该怎么表演呢?(通过采访刚才扮演导演的学生,这次其他演员明显发现自己的缺点了。)
  小木偶:我应该先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还要装作背着一个背包的。
  师:真不错,看来你也注意到文中的提示语了。那么,小红狐,你呢?
  小红狐:老师,哦,不,康记者。(全班哈哈大笑)我的动作表演很多,刚才就只顾着读课文了。我已经知道怎么表演了。
  师:我现在也很激动,想表演一下小红狐的角色。请大家评价一下我的表演。“放开,放开。”我用温柔的声音说道。
  生: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书上是感叹语气,连着用了两个感叹号。而且后边还有一个词语说“小红狐拼命挣扎。”你没有读出拼命挣扎的感情来。
  师:真不错。都学会注意提示语了。
  师:那么现在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现场的观众朋友们,为什么这个镜头的警官要让熊来充当呢?能不能换成松鼠?
  生:(哈哈大笑)不可以,因为熊的身体魁梧,正适合当警察。如果选成松鼠的话,你肯定背狐狸给吃了。
  师:看来大家都不错,已经很适合拍摄动画片了。你们已经知道要把这个动画片拍好,得有一个合适的场地,要有演员的对话,还得有神态、动作的提示语。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剧组重新来拍这个镜头,好吗?我来充当文明观众,其他学生充当旁白。
  学生开始表演。对于其他镜头,我就不需要一一进行讲解了,学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以小组的形式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镜头早已表演开了。
  这样,在镜头式的教学中,学生既无分析课文的无聊,课文的段落结构已经一目了然了。又无概括人物性格的约束,在镜头表演拍摄中,人物的性格已经模仿的惟妙惟肖。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落实,而且文本语言的魅力和遣词造句的精妙也在悄然无息的润泽着孩子们;在这样开放的表演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动的生活图景也会活跃在孩子们的心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于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由文变画”的能力也就在这形象可感的表演中逐步形成,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而在童话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把学生和文中人物合二为一,在学生表演完采访时让他们直接以人物的口吻来诠释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为什么要这样表演,而不是以“你觉得小红狐是怎么的人物?”的第三者的心去揣度别人的心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突出强调了一个词——“喜欢”。比如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等。词语平实,语言简单,但在这简单和平实中却蕴含着对语文课堂的高层次要求——让学生爱上语文。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呢?让学生爱上语文的课堂是快乐的,营造主体氛围,生成对语文学习的喜爱和出自心灵的愉悦。我相信我的这节“镜头式的童话教学模式”可以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参考文献:武凤霞《让学生沉浸在童话世界里》20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