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特级教师“再成长”的思考

【作者】 翁乾明

【机构】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摘要】特级教师制度已经执行了35个年头,特级教师也渐成较为庞大的特殊群体,特级教师的“再成长”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级教师的“再成长”涉及到:是否在成长?何不再成长?能否再成长?为何再成长?如何再成长?特级教师要获得实质性的“再成长”,要在心中少一点功利主义的羁绊,多一团理想主义的圣火!
【关键词】特级教师 再成长 才气 志向 毅力
【正文】自从1978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以来,特级教师制度已经执行了35个年头,特级教师也渐成较为庞大的特殊群体,特级教师的“再成长”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 特级教师是否在成长?
  不可否认,有相当数量的特级教师不辱使命,依然活跃在一线的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的特级教师已经停步不前甚至江河日下。
  在一次“特级教师论坛”的盛会上,面对着众多即将走向教坛、怀着崇敬的心理翘首以盼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有几位特级教师的演讲,明显缺乏自信、激情和新意,更缺乏朝气、底气和大气!太多的人云亦云、老调重弹,着实令师范生失望。当时,学生们或许会思忖:难道令人仰慕的特级教师,就是这样水平?这般见识吗?那几位特级教师或许忘记了一个常理:教师的演讲,如果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让人明白?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人相信?连他自己都不感动如何让人感动?
  “特级教师就这水平吗?”不!卓越的特级教师大有人在!哪怕在退休之后照样积极进取的特级教师也不乏其人。例如,福建三明二中物理特级教师李荣显,退休后依然钻研物理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用“几何画版”等当时最先进的工具软件,为其他物理教师无偿地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物理课件,还为全校教师编写了3本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并亲自开设培训讲座!即使是那几个不太出色的特级教师,也确实曾经辉煌过,只是他们现在衰退了,个别人几乎衰退到“沉舟侧傍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地步!
  是啊,如果我们的特级教师总是在吃老本、走老路、讲老话、倚老卖老、老态龙钟,很可能成为新课改的旁观者、落后者,甚至是阻碍者!记得十多年前,一个头脑清明的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韩军,就曾向语文界的名师们提出了一组尖锐的问题:我们是否做了太多的应试报告?我们是否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读过几本世界名著?我们还有多少灵性多少诗情?我们下笔能否写出超过自己最好学生的文章?这一组的质疑,同样值得我们特级教师的深思。
二. 特级教师何不再成长?
  为什么有数量可观的部分特级教师不再成长了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心理上分析,主观原因大致有:一,补偿心理。仅仅把“特级教师”作为对自己过去辛劳的一种补偿。他们关心的是“我曾经辉煌过”,而不关心“我是否仍然灿烂”。二,到顶心理。“特级教师”差不多意味着对教师的最高褒奖了。在达到“巅峰状态”之后,自然就考虑功成身退了。于是,普遍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三,自满心理。不少特级教师自以为是,感觉高人一等,喜欢以权威自居,以为仅靠已有的认识、经验、功底就可在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应付裕如。四,休整心理。认为自己劳累了大半辈子,渐感英雄迟暮、力不从心。好不容易评上了“特级教师”,也该放松放松,看山看水看烟云,养身养心养气血。五,倦怠心理。专业的东西就是那么多,翻来覆去依旧是老面孔。当初是“熟能生巧”,现在是“熟能生厌”。对于教育教学再也燃不起新的热情,六,从政心理。现存的用人机制,为功成名就的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从政机会和平台;不少“特级教师”也借助耀眼的头衔,谋求更高职位、更多权力,他们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从政,尤其是年轻的特级教师更是如此。这便是时下盛行的“教而优则仕”。有了一官半职之后,诸多的干扰因素便就接踵而来,想潜心做学问都难。七,“侥幸心理”,由于评选机制上的问题,部分特级教师仅仅是“应试专家”,所带的班级学生多考上几个清华北大,重点校升学率更高一些,学校为了树典型就把他们扶上了“特级教师”的位置,“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们远未达到“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的水平。上述某个心理的主导,就足以妨碍“再成长”。
  妨碍特级教师“再成长”的客观原因很多。例如:相关制度安排不合理、社会文化心理不健康,还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同行的、学生的各种阻碍因素。但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特级教师应更多地对自己不“再成长”内因进行反思。
三. 特级教师能否再成长?
  一般而言,特级教师都具有较优秀的智能天赋、较稳固的敬业精神、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坚实的业务基础……这一切都决定了特级教师具有很大的“再成长”空间。但是,潜力并不等于实力,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使之显性化得具备一定条件。
  综观许多特级教师“再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才气、志向和毅力,是特级教师“再成长”的三大关键因素。从“才气”上看,大多数特级教师基本具备。从“志向”上看,情况就不同了,较大比例的特级教师尚未进行更高远、更恰当的目标定位,仿佛还站在“再成长”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甚至干脆放弃新追求。从“毅力”上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相当多的特级教师开始松懈了,只是依靠“惯性”做事,不再像以往那样用力、用情、用心,于是画地为牢、敝帚自珍、固步自封、守株待兔的现象便出现了。只有三大要素同时具备的特级教师,才会主动开辟出一条“再成长”的全新道路,他们不会满足于教好一堂课、考出好成绩,会在教育理论、教学业务、教改实验等方面孜孜以求,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精细走向简约、从简约走向美妙。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从众多杰出特级教师的个案研究中,也能确证特级教师的“再成长”潜力无限!例如,李镇西,其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境界,超越了专业技术,进入了艺术审美的状态。在教学之余,他写下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等十几部的教育著作。无数的事实证明,特级教师可以“再成长”!
四. 特级教师为何再成长?
  人是意义性动物,要心甘情愿地做好一件事总得有个充足理由。为了人类进步,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学生发展等等,都是特级教师的“再成长”的高尚理由。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现实的理由,那就是为了特级教师自身的幸福!
  特级教师一旦放弃了理论与专业上的追求,消极迷茫就会趁虚而入,加速了精神与肌体的衰老。什么是衰老?在我看来,何时停止学习,何时就开始衰老!所以,我见过许多二三十岁的“老年人”,也见过许多六七十岁的“年轻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退休后的10年内,发表了4本书,50多篇论文,始终保持年轻态。因为他仍在不停地学习。这说明,大脑越用越灵活,潜力越挖越丰富!
  所以,为了个人的幸福,特级教师也要在“誉后”尽快确立新的、更高的、更有意义的、令自己欢欣鼓舞的、可以乐此不疲的奋斗目标。当特级教师朝着这个新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时,会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潜能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增长,逐步进入到主客相融、物我通达、自由洒脱、高超精妙的教育境界,个人的价值感、满足感、快乐感也便油然而生,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主观幸福感。有学者说:“幸福的人,就是沉醉在自己作品中的人”,千真万确!对于特级教师而言,研究即快乐,成长即幸福!伴随着自己快乐、幸福的“再成长”,新的教育业绩也就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了。
  特级教师不应该成为没有乐趣、没有个性、没有幸福,只是为了某个空洞的目标而劳碌奔波的“苦行僧”,不应该是身心憔悴、焦头烂额、苦苦支撑、濒临崩溃的形象,完全可以显现出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豁达智慧、游刃有余的状态,在为谋求个人幸福与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五.  特级教师如何再成长?
  特级教师的再成长,需要有外在的推力和内在的动力。
  作为外在的推力,教育行政部门大有可为。一,搭建平台。例如,科研平台,让特级教师能比较方便地获得科研立项,获得科研经费。交流平台,给特级教师提供更多的发表、交流、讲学的机会。二,建立机制。例如,让特级教师承担必要的义务,定期开展示范引领的工作;让特级教师制定再成长计划、阶段性地汇报工作情况等等。三,给予引导。引导特级教师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德艺双馨型的教育专家,而不应把他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行政路线。四,爱护包容。越是有本事的特级教师就越有脾气、越有个性,上级要给予充分理解、包容和爱惜,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发挥聪明才智。
  特级教师 “再成长” 的内在动力,是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坚定意志,是超越功利不媚世俗的教育理想!特级教师应当立志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实践家或教育改革家。而这需要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尊严感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自动自发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有人提出特级教师要分等、要考核、要有退出机制!我担心设置太多的硬性规定,只会逼迫特级教师被动应付,整天围着繁杂的考核指标团团转,难以培养教育家应有的学识、眼界、气度和底蕴!
  特级教师的“再成长”也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要在才气、志向、毅力三者兼备的情况下,修得三项功夫:一,扎下去,在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二,跳出来,在理论上求得真知灼见;三,打开来,在底蕴上练就“诗外功夫”。自我突破是自觉的过程,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级教师一旦从“学会自我突破”、“勇于自我突破”到“善于自我突破”,再走向“乐于自我突破”,其“再成长”的力量将锐不可挡!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的曲折历程。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重量级论文,震撼了科学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1910年到1921年,爱因斯坦年年被提名年年被否决,直到1922年评委会才将1921年保留的诺贝尔奖勉强授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却淡然处之(1)。接着,如果他选择相对平坦的路走,很可能会在如日中天的壮年再次获奖。因为,另有8项涉及14人的诺贝尔奖,都是由别人因验证或发展爱因斯坦理论而获得的!然而,爱因斯坦在获奖之后,铁了心要把下半生交给“统一场论”,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个理论太美妙诱人了。
  同样道理,我们的特级教师要获得实质性的“再成长”,也要有铁了心托付下半生的美妙事业,也要在心中少一点功利主义的羁绊,多一团理想主义的圣火!
*翁乾明,男,福州人,1956.11生,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通讯地址:福建省仓山区对湖路15号,邮编:350007。邮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师大附中)。邮箱:wqmyq@126.com.手机号:13705025730。.
  参考文献
(1)陆埮.〔J〕物理,2006(4)25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