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课的情感教育的实践
【作者】 龙安成
【机构】 四川阿坝州茂县土门中学
【摘要】【关键词】
产生背景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体会到,注重了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融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则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是从生活中产生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他们理解地接受、消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一)、把握教材内含的情感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为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增加认知内容的灵活性、增加认知时空的调控性、实现认知手段的多元性和增加认知水平反馈的及时性等;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三:教师情感的感染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说明学生最赶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所任的学科,要使学生对教师教的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只有教师教的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的好。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教师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激发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直线的概念之前提问“《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武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有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提问:“考古学家发掘到破损的和氏璧,你能帮他复原吗”的问题,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不是全面的,但这给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设计得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兴奋点,促进思维的发展。
加强情感教育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潜能
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而在数学学习上出现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
研究表明,学困生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学习动力机制发展水平低,普遍存在着失败的心态,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有些人想学数学,有些人不想学数学,有些人厌倦数学课,有些人期望数学课,这是与数学的价值观、师生间的感情是否融洽、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是分不开的,即与对数学及数学教师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对学习动力机制产生深刻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推向极致,他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种子就会萌发幼芽来。”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教育有四大特点:①兴趣性。②成功性。③审美性。④创造性。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数学学习的成功以及数学审美体验,强化学困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认知水平,并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