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特殊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 唐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特殊教育因对象的“特殊”更呼唤生活化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建立起“教、学、做”一体化的生活化模式,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实践练习生活化予以落实。【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生活化 呼唤
文以化人,教以启智,特殊教育同样负载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义务。但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智障、残疾因素影响,注定这与一般教育又有着不同区别。语文是特殊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发展语文素养的责任,还要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生活奠基。因此,为了实现这两种功能,我认为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这样,学生有了学以致用意识,语文自然就成为学生反哺生活的有效工具。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特殊教育学校很多学生存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思维能力相对低下,表现为智力机械、迟钝,语言表达、记忆能力等较差,没有学习迁移能力,他们难以顺利地把已有的经验和未知的认识联系起来。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必须针对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尽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语文生活化教学作好课前准备。虽然目前特殊教育的培智教材大都能体现 “生活”理念,但顶层设计未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进行准确设计。我们知道,智障儿童学习迁移能力差,与学生思维脱节、生活远离的内容学生难以感知和认识。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即使学到的知识或技能无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之前,必需认真分析学情,联系生活情境,对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有出入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如教学《戴领巾》一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天天戴好绿领巾,但我们没有“绿领巾”的说法,只有少先队员戴红领巾的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区域习惯改编教材为“天天戴好红领巾”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只是生活化教学的前期准备,要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还须在课堂阵地进行,寓知识与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知识、用知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
(一)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学语文。特殊教育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大多选取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到或用到、接触到的事物。根据“物文对应”这个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把汉字与实际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认识事物中认识汉字,在掌握汉字中强化事物的记忆。如教学“门”、“窗”汉字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离开位置,去看一看、摸一摸,教室、寝室的门与窗;又如在教学“拉拉链”、“扣扣子”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看词语或是听口令做一做,也可边念词语边做动作。在教学课文《煤气、火柴》一课时,在课前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厨房,结合事物和生字卡教学生认识新词“火柴”、“蜡烛”、“煤气”,在情景中教学句式:“XX很危险,不能玩。”像这样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学语文,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强化生活需要语文的意识。我们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这种“大语文教学观”,让生活成为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经历中习得语文知识。
(二)模拟生活场景学语文。虽然生活处处可以成为课堂,是拥有丰富语文知识的肥沃土壤。但考虑到特殊教育学生的肢残、行走不便因素,特别是安全原因,我们不能让学生到“实地”学习或体验。而作为学生生存必须的技能或常识,我们只能采取模拟生活场景的办法进行教学。如《红灯、绿灯》一课,课文主要讲的是同学们过马路及十字路口时应注意交通安全等内容,文中既有语文知识教学,更有生存的安全常识教学。为了让学生获得“双丰收”,我在课堂进行知识教学后,就在操场上分别模拟过斑马线场景和模拟过十字路口场景,并配有自制教具红绿灯模型,一边组织学生模拟演示,一边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就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得具体形象,切实可感,从而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多媒体进课堂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由于多媒体能把书面教材视频化、静态文字动作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所以深受教师的青睐与热衷,特别是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因为智障学生对于相对抽象、缺乏直接经验的教学内容基本不能感知,只能依靠多媒体把抽象内容变成形象的直观画面,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趣有能力进行学习。在教学《爱祖国》时,就以多媒体“欢庆国庆”的视频作为课前导入,孩子们立即被欢乐的乐曲、优美的舞姿所吸引,学生在欢呼高兴中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国庆节”。顺势我再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国旗,并播放国歌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学习相应的词语:“北京”、“国歌”、“国旗”、“天安门”。通过视频,学生了解了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全国人民都在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鲜亮的图画,形象的动画,逼真的声音,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也再现了生活的场景,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帮助智障学生在抽象的词句与形象的画面之间建立起链接。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练习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只是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提供了良好平台,但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正如新课标所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我摸索出了角色游戏不仅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实践练习,提高运用能力和生活服务能力。如在教学《陌生人》这一课时,在教育学生不能随便要陌生人东西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不上当”、“陌生人”等词语。之后,我创设了实践练习,安排学生玩《小免子与大灰狼》游戏,老师戴上面具扮演陌生人(或是熟悉的人)给学生送礼物,让学生演演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实践练习,具有很强的生活味,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陌生人”与“熟悉的人”的理解,还能帮助如何“不上当”,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学生在扮演相应角色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都争着要演一演,无形之中掌握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一般学校都需要语文生活化教学,而特殊教育因对象的“特殊”更呼唤生活化教学。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语文回归生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生活化模式,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肖非,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3】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