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陈仲懿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大石桥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转轨,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语文水平,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回顾、总结、探索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关键词】 新 语文 素养 培养
【正文】中学语文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在感悟体验的积累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1.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积累学习语言
现代语文教育,是一种能激活的语言,是一种通过学生感悟理解了的融于学生自身需要的语言,而不是一种处于昏睡状态难以激活无法融于学生身体的语言,那将是死记硬背的言语,一种无法表达学生亲身体验的外部言语。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验语言的情趣,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描述的情境图象化、情趣化,将表达的意思概括化、具体化,并使之融入到抓紧的语文生活过程中,而不是游离于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之外。要让学生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融入生活情趣,能结合自身感悟发表自主的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做到大体理解其意,基本感知其义,主动摘抄其本身,并善于用自己的话叙述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尽量做到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展示自己独特的观感,促进学生语言如打开的闸门,奔涌不绝。
2.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积累生活语言
春天里的踏青,夏天里的戏水、垂钓,秋天野地里的奔跑,冬天里的玩冰块,堆雪人、打雪仗,甚至读书笔记的交流,校园节目的排练与主持、班级墙报、黑板报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同学的交谈……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做“社会人”,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阅读经典作品中积累文化语言
按照泰勒的观点,文化积累外延远比语言积累大得多,既要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积累,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积累成语文化,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扩大文化积累。学生平时不仅仅看一些作文类的书报刊,还应多读一些综合类的报刊,科普和文学书籍。阅读面宽,积腋成裘,文化积累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不断提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二、在培养语感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在强化语文知识整体功能学习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要靠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组合是系统有序的的格局体系。教学过程中注意从语文知识的整体观念出发,按照教材的知识系列实施系统控制下的阶段教学,单篇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有序地指导学生理解篇章的内容和形式,诱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知识,为语感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储备基础。
2.学习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在接受新知识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的效率。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阅读练习分为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记忆·联系。三个层次包含六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强化语文知识学习的整体功能,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语文的方法摆在突出的位置。
3.接受科学的训练,是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能力,逐步养成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让学生走出题海,就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要有用,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方能有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语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的论述,全面地概括了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内容、态度、方法和习惯。这应当是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遵循的法则。
(二)在强化对名篇佳作理解性诵读功能前提下培育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名篇佳作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间接的经验,对学生认识的开始有正确的导向性。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既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风格情味,又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
(三)在强化语文活动课程开展基础上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生活中的一切皆语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学科化的课程结构,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强化语文活动课程开展,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促进学生吸收和运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为学生运用生活材料的书面材料开辟切身体验的天地。
语感的获得,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应予珍视,加以强化或疏导。
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文从言顺地表达,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
四、通过发展作文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
1.拓展学生自由表达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真情的流露
“自由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作文过程中学生自由表达,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更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才智表现和身心愉悦。有人说过“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漂亮的文章,只有少点写作的框框,读范文而不“写范文”教师过细的指导,实则是为学生作文设计框架,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唯有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自由,才能解放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自由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选材、自由表达、自由展示个性(课内作文的选材可有限度放宽;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
2.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力求在导取材、导构思、导起草和加工过程上下功夫。有创意的选材,必须是善于联想,从教材提示的例子和老师的举例中产生联想,也可以是从教材提示的选材范围展开联想,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把“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贯穿四种能力的培养之中,要导而勿牵,牵而勿抑。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作文时的选材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核心是思考,有观察中的思考,观察才会深入,细致。培养表现能力,就是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不能只重视客观事物的表现能力,如记叙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内心体验和主观认识表达的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反思能力,好的予以鉴赏,不足的予以完善,错误的予以纠正。作文评价,既有对作文中的认识的评价,情感的评价,还有对遣词造句的评价。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4.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素养
中学阶段,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针对这种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5分钟的讲演经历叙述。
②阶段性班级讲演比赛、故事会。
③争论问题论辩。
④对同学作文的批评与建议。
5.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语文实践,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多练笔,还应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
③开展小记者实习活动。
④记日记、写随感。
⑤摘录文章精彩的片断。
6. 切实抓好书写素养的培养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尽管都强调工整书写,但在追求快的前提下,考卷上或作文中,错别字多、书写不整齐、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针对这种情况,应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临帖纠正错误的书写,鼓励书写较差学生写黑板报、墙报,定期举办书写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书写素养。
7. 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网络、影视、图书种类多样的新时期,应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立正气,读好书,赏名篇(片),学伟人。向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学做人,从马克·吐温、巴尔扎克、莫泊桑、茅盾、郭沫若等学文学创作,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点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抵御一切糟粕,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素养。
一、在感悟体验的积累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1.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积累学习语言
现代语文教育,是一种能激活的语言,是一种通过学生感悟理解了的融于学生自身需要的语言,而不是一种处于昏睡状态难以激活无法融于学生身体的语言,那将是死记硬背的言语,一种无法表达学生亲身体验的外部言语。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验语言的情趣,引导学生将课本语言描述的情境图象化、情趣化,将表达的意思概括化、具体化,并使之融入到抓紧的语文生活过程中,而不是游离于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之外。要让学生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融入生活情趣,能结合自身感悟发表自主的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做到大体理解其意,基本感知其义,主动摘抄其本身,并善于用自己的话叙述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尽量做到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展示自己独特的观感,促进学生语言如打开的闸门,奔涌不绝。
2.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积累积累生活语言
春天里的踏青,夏天里的戏水、垂钓,秋天野地里的奔跑,冬天里的玩冰块,堆雪人、打雪仗,甚至读书笔记的交流,校园节目的排练与主持、班级墙报、黑板报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同学的交谈……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做“社会人”,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阅读经典作品中积累文化语言
按照泰勒的观点,文化积累外延远比语言积累大得多,既要在语言积累中丰富文化积累,如在熟记成语的同时也感性积累成语文化,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扩大文化积累。学生平时不仅仅看一些作文类的书报刊,还应多读一些综合类的报刊,科普和文学书籍。阅读面宽,积腋成裘,文化积累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不断提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文化人。
二、在培养语感增长灵性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在强化语文知识整体功能学习的过程中培育语文素养
1.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第一要素,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要靠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依据教材组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组合是系统有序的的格局体系。教学过程中注意从语文知识的整体观念出发,按照教材的知识系列实施系统控制下的阶段教学,单篇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有序地指导学生理解篇章的内容和形式,诱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知识,为语感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储备基础。
2.学习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在接受新知识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的效率。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阅读练习分为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记忆·联系。三个层次包含六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强化语文知识学习的整体功能,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语文的方法摆在突出的位置。
3.接受科学的训练,是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能力,逐步养成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让学生走出题海,就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要有用,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方能有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语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的论述,全面地概括了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内容、态度、方法和习惯。这应当是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遵循的法则。
(二)在强化对名篇佳作理解性诵读功能前提下培育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名篇佳作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是间接的经验,对学生认识的开始有正确的导向性。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诵读,既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风格情味,又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诵读的文章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
(三)在强化语文活动课程开展基础上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生活中的一切皆语言。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学科化的课程结构,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强化语文活动课程开展,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促进学生吸收和运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为学生运用生活材料的书面材料开辟切身体验的天地。
语感的获得,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在对语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养的。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应予珍视,加以强化或疏导。
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空间培育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生活中做真人,从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导表达时,既要指导学生文从言顺地表达,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
四、通过发展作文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注入活力
1.拓展学生自由表达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真情的流露
“自由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基本精神。作文过程中学生自由表达,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更是学生个性的展示、才智表现和身心愉悦。有人说过“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漂亮的文章,只有少点写作的框框,读范文而不“写范文”教师过细的指导,实则是为学生作文设计框架,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唯有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自由,才能解放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自由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选材、自由表达、自由展示个性(课内作文的选材可有限度放宽;课外练笔,可无限制放宽)。
2.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不同于作家的创作,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跟别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都是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力求在导取材、导构思、导起草和加工过程上下功夫。有创意的选材,必须是善于联想,从教材提示的例子和老师的举例中产生联想,也可以是从教材提示的选材范围展开联想,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把“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贯穿四种能力的培养之中,要导而勿牵,牵而勿抑。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观察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作文时的选材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不是从观察开始。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核心是思考,有观察中的思考,观察才会深入,细致。培养表现能力,就是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不能只重视客观事物的表现能力,如记叙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内心体验和主观认识表达的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反思能力,好的予以鉴赏,不足的予以完善,错误的予以纠正。作文评价,既有对作文中的认识的评价,情感的评价,还有对遣词造句的评价。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4.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素养
中学阶段,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针对这种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5分钟的讲演经历叙述。
②阶段性班级讲演比赛、故事会。
③争论问题论辩。
④对同学作文的批评与建议。
5.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作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语文实践,不仅要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多练笔,还应引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举行各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会,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作跨学科的小课题的研究等等。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如初中一年级的同学,写说明文时就写:《我的书目》《我的小录音机》《我的铅笔盒》《我的毽子》……写记叙文就写《游公园》《放风筝》《滑旱冰》等等,先从学生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事写起,就可以逐渐消除畏难情绪。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
③开展小记者实习活动。
④记日记、写随感。
⑤摘录文章精彩的片断。
6. 切实抓好书写素养的培养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尽管都强调工整书写,但在追求快的前提下,考卷上或作文中,错别字多、书写不整齐、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针对这种情况,应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临帖纠正错误的书写,鼓励书写较差学生写黑板报、墙报,定期举办书写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书写素养。
7. 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网络、影视、图书种类多样的新时期,应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立正气,读好书,赏名篇(片),学伟人。向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学做人,从马克·吐温、巴尔扎克、莫泊桑、茅盾、郭沫若等学文学创作,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点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抵御一切糟粕,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