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2+1”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
【作者】 张慧霞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对“2+1”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运用。【关键词】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观,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我省在内的许多省市要求回归素质教育,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禁加班加点,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此背景下,怎样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2+1”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我们所说的2+1课堂教学模式,即“2+1”课堂教学模式中的“2”,即自学案和导学案,“1”,即当堂测试卷。具体是指在先进课堂教学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各种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师生指导,训练反馈,实现“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能、德”三维教学目标,形成高效课堂。
二、.基本流程和操作步骤
1、用“脑力风暴操”进行脑力激荡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课堂进入状态慢、注意力差的问题,我们积极发挥“开始记忆”效果好的优势,在每堂课的开始先进行“脑力风暴操”训练。
课的开始,老师出一两道与本节课知识相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其解题方法可以是不唯一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但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始时,提出问题:“请说出借月抒怀的诗句,看谁想得更多?学生兴致勃勃,想出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方法或答案。用“脑力风暴操”进行脑力激荡,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极大锻炼,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激情高涨,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
2、用“问题组”导引学习目标
进行知识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科学的智能构建,我们采用了“问题组”导引学习目标的方式。即:创设激疑的教学情境,把知识点的探究过程设置成有层次性的问题组,导引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维探索。运用问题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组织流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系统连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深度。同时,增大了课堂的密度,使课堂信息容量和思维容量趋于最大化,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同样多的时间,学生落实了更多的问题,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3、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我们在问题呈现后,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留白”(一般1-2分钟)。可别小看了这1-2分钟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这使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观点,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和别人交流碰撞、取长补短、思辨感悟,而不是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的、等待灌输的听客、看客。在很多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很多同学还没来得及动脑,就由个别反应快的“好”学生的观点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多数学生并没有独立自主地思考就盲从了别人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自主性,就无从谈起了。
4、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经过自主思考后,小组成员带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观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进一步探究、相互补充、思维与智慧碰撞启迪,思想和观点得到修正完善。并且,经过同化顺应,达成了局部共识,形成了小组的观点。小组学习时,人人参与其中,自由地表达,无论是说服对方,还是被对方说服,无论是质疑还是答辩,都是使问题清晰明朗化的过程,都是积极的思维参与过程。
5、进行组间交流共享
将小组的观点由小组选派成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通过组间交流共享,补充讨论,进行优化。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情况最后做出评价判断,归纳总结,提升拓展,生成更加完善的观点结论。学生自主探索、交流,自由地发表见解,真正自主地、积极地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同化顺应,自主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迁移运用,反馈矫正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的教学过程始终遵循实时反馈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二是学习了某个知识点后,及时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的题目进行较系统的训练。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准确及时的教学反馈,及时评价矫正,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施教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强化正确认知,改正错误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明确差距,端正航向,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7、对本节课进行达标反思
在此环节中,学生主要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梳理归纳,查缺补漏,质疑内化。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学生自主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8、当堂检测测试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检测反馈。
三、模式特点
1.追求“三个最大化”,体现高效课堂
我们的高效课堂评价指标,主要看是否实现“三个最大化”,即: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的最大化。
老师们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一般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再提出一个问题,又请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一小步、一小步地启发引导,是老师们比较推崇称道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小步子,密台阶”教学策略。虽然这比灌输式先进了很多,但仔细想想,在引导过程中也过多地干预了学生独立的思维。同时,这种细密零碎的组织教学的过程,耗费了较多的时间,不能算是高效课堂。经过改进,我们按照知识探究点,把诸多小问题,以有层次的问题组形式整体展现给学生。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究,最后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共享。学习过程中相互辩论,观点和思维相互碰撞,不断修正,臻于完善。学生们全部投入,“处处开花”,从“老师——学生”这种单渠道,转变为“学生们——学生们”之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信息容量、信息针对性、信息有效性、信息反馈及时性,都大大增加,有效的信息交互量达到最大化。
在问题组的引导下,学生带着独立思考的初步成果,进入到学习小组中,去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取长补短,无论是说服对方,还是被对方说服,无论是质疑还是答辩,都是使问题清晰明朗化的过程,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参与,从而使思维活动容量达到了最大化。问题组的运用,减少了一次又一次组织教学的流程,节约了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们的不同问题同时在不同的小组解决,“处处开花”,针对性、有效性强,知识容量增大;同样多的时间,能学习的内容量大大增加,使课堂信息容量达到最大化。这就实现了课堂知识容量最大化、有效信息交互量最大化、思维活动容量最大化,实现了高效课堂。
2.发挥小组优势,全面提升质量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造成“差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走神儿”。在真正的小组学习时,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学习,交流辩论,积极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时刻参与到学习之中,大大减少了课堂上走神儿现象的发生。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造成“差生”的主要原因之二是“问题累积”。在平时的课堂上,一个老师面对好几十个学生,由于时间和机会有限,很多学生,尤其是“差生”和“内向”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见解,没有机会向老师提出疑惑。于是,学生存在的疑惑和思维障碍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出现两极分化在所难免。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个老师一下变成几十个“老师”,而学生的疑惑,便在“老师”、“学生”之间及时地交流、辨析、反馈、矫正,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学生也锻炼了思辨的能力,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学生在每节课都能学得会、学得懂,不留问题,大大减少了分化。小组成员之间互勉,互助,互爱,教学相长,合作共赢,直到共同达到目标。这样,课堂效率很高,从而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运转系统科学,保证课堂高效
教学工学理论认为,影响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任务结构是构成学校每天上课的各种活动的混合。这是我们运用教学运行系统的理论根据。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应该视为一个系统。为了发挥其功能,就离不开控制调节、反馈。我们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科学运转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贯穿“情境——情意”要素。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讨论情境”、“交流共享情境”、“质疑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通过情境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从而充分启动了情意的动力调节机制,反映了教学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学生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点的认知探究,一般要经过“积极探究,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三个层次过程。其中“观察——思维——迁移”是教学的心理要素,“探究——研究——运用”是教学的行为要素,由此启动了认知的执行操作机制,反映了教学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了反馈原则。通过准确而又及时的教学反馈,及时评价矫正,实现最优化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启动了目标的反馈调控机制,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学生学有所得。我们根据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全面启动了教学过程的运转机制,这些要素总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为了发挥教学系统的最佳功能,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大脑快速兴奋,课堂贯穿激情
现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的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下图中曲线表明,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
而根据心理学上的“u”形记忆曲线,由于受“倒摄抑制”、“前摄抑制”的影响,在上课开始时和快要结束时识记效果最好。为了提高课堂开始时的效率,我们在课的开始进行“脑力风暴操”、“脑力激荡”的训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5.学生人人参与,课堂自主高效
针对问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就如同戏曲艺术中的“留白”,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是一般课堂往往忽视,但是又非常重要的,是实现自主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组内合作探究,还是组间交流共享,无论是迁移运用,还是自我总结反思,都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自主思维,从而形成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总的来讲,“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围绕三维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创设自主探究的各种学习情境,运用科学的教学运转系统,努力达到高效课堂的“三个最大化”,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四、实施的关键
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思想,遵循了很多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认知规律,对一般的老师和一般的课堂都是适用的。该教学模式由于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了不同的学生这种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对班额较大(如40人以上),老师教的班又多的,效果会更显著。为了保证实施效果,最好能保证以下条件:
1.教师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基础
实施教师能认真落实“三维目标观”、新型的师生观、多元的评价观等;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有较好的课堂控制能力;理解教学系统的运转机制和规律,知道保证高效课堂的“三个最大化”等;把握好“有模式但不唯模式”的思想观念,以保证较为灵活地恰当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否则,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2.科学合理地分组
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量表”和“学习优势量表”共218个题目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测量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优势。然后,将学生按照学业成绩、智能差异、学习优势、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合理搭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一个个微型(4-6人)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结合这些理论指导,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避免了随意性,为提高小组学习实效性提供了保证。
3.建构“知·能·德目标结构图”
从学科体系的高度,按学段,分单元,分课题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对知识树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知·能·德目标结构图”分析,即: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该知识如何生成,生成的过程中用到哪些方法,能培养哪些能力,体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根据学生最佳发展高度、思维障碍归因分析与突破等,设置导引学生达到目标的“问题组”,形成以知识的认知过程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方案。经过“知·能·德目标结构图”分析,使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浑然一体,三维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4.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否则合作学习应有的教学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近年的实验证明,本教学模式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个班里大约有60个学生,也出现了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提高不大的现象。如何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调动和促进,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总之,本模式运行的基本单位就是学习小组,如何更好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虽然这些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仍然不成熟。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希望老师们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