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育人模式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靖远县第四中学学校特色发展实践初探

【作者】 靖远县第四中学

【机构】 任俊信

【摘要】根据创建“规范+特色”的高中建设方向及对学情、教情、校情的理性分析,学校确立了“素质特长并重,中等生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创新育人模式,即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张扬健康的个性,为他们的成人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社会责任感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走多元化成才之路。
【关键词】育人模式特色化 素质特长并重 中等生多元发展
【正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普通高中要实现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逐步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
  根据“纲要”要求,结合新课改精神,学校通过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校情,不断探索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我校实际的办学之路,确立了“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课改为依托的“43443”教育教学规划,即建设四支队伍(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班子队伍,家长队伍),抓实三项举措(“通案式”目标教学落实、学生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德育模式创新),落实“四个高效”(高效教育,高效教学,高效管理,高效服务),力争四个突破(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新的突破,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突破,学生成人教育有新的突破,学生成才教育有新的突破),实现三大目标(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中等生”成人成才,探索适合四中校情的办学之路)。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走特色高中的办学之路,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育人模式、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育人模式特色化
     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学校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又高屋建瓴地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走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之路。
  1、对特色化发展的认识
  ①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是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开辟道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校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②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重要举措。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是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③开展特色实验学校建设,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创建特色实验学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优化学习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构建学校文化,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④特色实验学校的创建,与我校的“43443”中长期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相一致,与我校的三大办学目标相吻合。特色实验学校的建设,符合地区实际,符合我校学情、教情、校情,利于“中等生”(学校招收的主体为全县中考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校把该档学生定义为中等生)的成人,多样化、多层次、多途径成才。
  2、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
  根据创建“规范+特色”的高中建设方向及对学情、教情、校情的理性分析,学校确立了“素质特长并重,中等生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创新育人模式,即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张扬健康的个性,为他们的成人成才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社会责任感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走多元化成才之路。
  3、特色化发展规划(以三年为周期)
  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实行)》的精神和要求,组建新课程实验研究实施工作小组,积极稳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结合本校实际,创新提出靖远四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规划、目标、理念,并制定相关制度。
  办学宗旨:“素质+特长”的中等生培养发展目标,培育 “专业+专长”的教师团队,创建“规范+特色”的高中学校。
  实验目标:素质特长并重,学生多元发展
  (1)素质特长并重
  内涵释义:科学与人文兼容,知识与方法共进,意志与品质相彰,能力与责任见长;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潜能,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素质需要。
  (2)学生多元发展
  内涵释义:立足学情,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张扬健康的个性;通过建立多元发展平台,开辟多元成才通道,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发展规划:学生每一学年必须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这八个学习领域都修习一定的课程,获得一定的学分。学生还要在三年修习一定的学校自主开设课程,至少获得6 学分。按照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发展目标倾向,设定课程修习的基本计划,达到基本要求。 
  创建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发展,让每个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拥有鲜明的个性。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使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对未知的能力,立足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会优秀和规范,学会做人和生存,学会责任和担当,学会感恩和珍惜,学会相处和沟通,学会坚强和超越。
  二、教育教学特色化
  1.构建了特色课堂教学模式—— “通案式163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育人的主渠道,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以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全国特色高中研究专项培育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通案式目标教学》的研究为依托,构建了“通案式163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表现课堂,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的新课程实验走在了前列,课改经验开始推广。
  2.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在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社会责任感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走多元化成才之路。
  特色课程设置体系
  (1)学科教学。
  科学与人文并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建设“生本课堂”,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学科的竞争力。
  (2)校本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强化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发展的需要。
  (3)特长生培育
  加强体艺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每位学生至少具备一项体艺特长;学校全面开设体育、美术、音乐课程及兴趣班,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及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4)开设《通用技术》
  开设《通用技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职业教育
  开展与靖远职中等学校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技能提供发展平台,拓宽成才渠道。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相辅相成,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升学深造、劳动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育模式特色化
  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参与,活动育人,体验感悟,自主管理”。
  开展励志感恩、文明礼仪教育。“靖远四中教育志愿服务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对全县学生定期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书信大赛、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感恩尊重、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悟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养成习惯。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宣泄室,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富有心理教育经验的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把学校德育延伸到社会上,借国家德育之雨,开学校德育之花。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安全与法制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法制报告会、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讲座与演练、紧急避险讲座与技能训练、交通安全讲座、食品安全教育、普法宣传、突发事故应急演练等活动、校内外寄宿学生走访排查、红十字急救培训等安全与法制教育活动。
  学校创建了靖远四中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让他们积极投身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中高考志愿服务活动、校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县福利院“爱心传递”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系列环保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弘扬社会公德。2010年5月志愿者协会获共青团白银市委颁发的“白银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并于2013年11月11日成立了靖远四中教育志愿服务团,这是一家依法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利用非国有资产、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四、评价机制特色化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为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实现学生的评价方式由唯成绩论向多元评价机制转变。评价原则是:发展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三公”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为此我校制定实施《学生“12336”多元评价办法》, “12336”,即一目标:培养中等生成人成才;二注重: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评价 ,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方面:学业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基本素质评价;三结合: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结合;六维度:通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进步表现,设置了学习优胜奖、进步奖、勤奋奖、文明学生奖、学科之星、艺术之星、礼仪之星等奖项,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渠道、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校园文化特色化
  学校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氛围。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班班有文化,文化有特色;文化建班,文化育人。通过创建雅致大方的具有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文化,严格细致的班级制度文化,健康高雅的班级精神文化,寓理于境,内化于心。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大型文艺表演、书画作品展,开放的校本体艺课程展示,学校发展成就、学生文化活动展,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文化活动。
   “班班有文化、年级有活动、学校有美展”。绿树掩映的马路上,师生尽情歌唱、起舞、游戏;阔大的文化广场上,精美的文化展板构成的长廊让人驻足流连;运动场上,舞狮、轮滑、体操、武术、球队的精彩表演迎来阵阵喝彩声;体艺训练室,学子们竞相展示个性与特长;书画展室,师生共同品味着各类艺术作品;教室里,魔术、游戏、棋赛、小品引人入胜。
???总之,学校特色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发展于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校办学基础与条件,?培育我校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