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源头活水滚滚来——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作者】 王秀丽
【机构】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旧课程教学 ,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狭隘,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是学习的“容器”。新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就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把课程(教材)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世界当作课程。面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如何让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更加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课程目标? 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和实践。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理念倡导不能唯教材是从,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教材的引导作用,只有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并将教材与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发掘教材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合拍的“空白点”,不断把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拓展课程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课程理念。
我在教山东版三年级(下)《有了矛盾怎么办》这一主题时,我一下子想到平时学生总喜欢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向我告状,正好借这一课让学生学习一下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处理和他人之间产生的矛盾。教材中内容很简单,只配有四幅图片,前两幅揭示的是“借彩笔”和“撕破书皮”两个矛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后两幅旨在启发学生有了矛盾要主动认错道歉。如何利用教材的切入点引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我意识到教材内容比较单一,无法涵盖学生平时遇到的矛盾,于是我在课前和学生做了很多交流,了解到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庭形成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导致他们平时和伙伴之间的交往缺乏宽容心,更缺乏沟通交流的技巧。于是教学这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向我告的状的内容精选了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制作成课件,呈献给大家,让大家展开讨论解决的方法。因为这些小矛盾都是他们平时经常遇到的,甚至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也越来越深入。讨论过程中,有些平时大大咧咧的学生在知道了自己曾经无意中伤害了某个同学时,这会儿也红着脸主动道歉,一些平时动不动就向老师告状的学生也认识到平时太“小心眼”了,学会宽容小伙伴了。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会给主动道歉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讨论过后,我补充了一个故事《沙漠中的朋友》,告诉学生要将别人对自己的好刻在心灵的石头上,永远牢记;要将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刻在沙地上,让时间的风将它抹去。补充的资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填补了教材的空白点,丰富了文本,使学生在多种课程资源的作用下,不断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相关学科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这是本课程的核心理念,它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和其它所有学科的人文性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和其它学科有很多的相通点。有效利用好其它学科的课程资源,会让我们的品德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山东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家乡的历史名人》这一主题时,发现介绍孔子的资料非常简单,一幅头像图片加一段简单的文字说明,几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让人感觉枯燥肤浅。为了让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我让学生找出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孔子拜师》,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简介中“他从小志向远大,勤奋好学”。这篇课文的引用,一个为拜师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奔波了几个月的青年孔子形象一下子在学生心目中屹立起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思想家和教育界”,我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学到的孔子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的理解,来说明这些话揭示的思想内涵和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更加丰满了。另外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中也有对孔子较为详细的介绍,我让学生找出教材,让学生自由阅读,细细体味。这样几个环节下来,孔子为什么被奉为“圣人”以及他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中的贡献就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如学习《屈辱的百年历史》(山东版六年级)时利用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学习《电话连着你我他》(山东版五年级)时利用语文课本《我家的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课程来帮助学生认识网络通讯的便捷等等……几年的实践让我认识到,有效利用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条便捷而更加有效的途径。
三、充分发掘生活资源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从而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师在品德课上应注重发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选择、运用生活资源的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生活,从家庭、社会、自然及各种公共场所获取所需要的生活信息,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到社会上进行实践,亲自体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节约用水》一课,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和社区中有关水的资源,有的学生详细记录了自己家庭使用水的情况,有的学生拍了社区周围河流的照片,有学生从报纸剪了有关水资源缺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甚至有个别学生拍了河水受到污染的录象……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一个个详实的数字,一篇篇记录详细的文章摆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这些资源交流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在收集资源的过程中受到了生动的教育,在整理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在这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面对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还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探究,让课程资源的源头永远涌动着鲜活的清水,我们就一定能在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