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讲故事着手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作者】 晏素英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每天给孩子讲一个好的故事,让孩子从听到思到学会说,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故事。”其实这是件好事,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向幼儿传授知识,还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就要求老师讲述故事要有选择性、艺术性和启发性。    
  一、故事要有选择性。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二、讲述故事要有艺术性。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
    讲故事时应该注意:①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②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④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地流,风呼呼地刮,小鸟吱吱喳喳地叫,大雪扑啦扑啦地下,等等。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三、讲述故事要具有启发性。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组织幼儿讨论故事的结尾。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结合幼儿现实生活环境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如有位老师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呢?这一下打开了孩子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有的说:“乌鸦‘哇’地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蜇得满脸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有的还想出了一条“巧计”:乌鸦看到狐狸将肉衔到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开口说话时,就乘机把肉抢回来。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和“听讲——思考——讲述”的过程,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另外,有些故事不是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最后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故事讲完后,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勤学、多练,动脑、用心,一定能掌握,久练久熟,熟能生巧。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学会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从而培养幼儿动脑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让孩子在幼儿园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