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的探讨
【作者】 郭金华
【机构】 山东省北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应具有自然代码和文化代码的性质,也应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而传统教学往往①在教学、解读方式上过分看重教参及答案,忽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积累和情意方面的发展,缺乏人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个性化的阅读;②对文章“肢解”或者是单纯的字词语句的点的积累,教学目的仅仅停留于字意的层面,难以形成体系。缺少系统语言知识的积累, 忽视了具体篇章的熟练诵读。③单纯注重人文性,脱离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忽视语言的积累。汉语注重意会,讲究神韵,侧重感受和体验。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对文本的阅读、语言的品味,意韵的咀嚼和内在规则的体认,使得语文的学习也就离不开阅读和领悟。结合种种误区,总结出诵读——品味——积累三步教学法。
一、诵读
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诵读。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传统的经典,只有在读出这些古诗文课文的感情和气势,我们才能够体悟文意,揣摩语调,走近古人的情感世界。诵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创设有利于诵读的情景,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接通课文与生活经验积累,就能从课文中读出形象,读出意境,从而跨越历史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
笔者曾提到诵读的几种方法:反复阅读,放声朗读,击节吟唱,动画渲染。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再提供一种有助于背诵课文的方法:“原型再现”。即依据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画一副简笔画,便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步骤如下:先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意思。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出描写武陵人行踪的词句,如“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等。然后以文画图,并在渔人行踪的各个阶段,用概括的文字注上他的所见所闻。比如,根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就画一条弯曲的小溪,用箭头标出前进的方向,在小溪旁边注上“缘”“忘”等词。读到“忽逢桃花林”就在小溪旁注上“桃花林”,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桃花林的优美景色,爱好绘画的同学也可以添上桃花林的图案。照这样一直画到离开桃花源又复寻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的方向箭头可用虚线标出。)由此图再现了渔人的行踪,看出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叙事完整。使我们体会到文章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二、品味
“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朱熹),最后有所感悟。所谓“品味”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推敲、品出语言的言外之意。以《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为例,体验对文言文语言的品味。
首先结合课文注释和有关材料疏通字词障碍,弄懂句子大意,然后熟读教材,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设计的问题或创设的情景。文章题目《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重点词应是“送”,顺着这一“送”字,找出文中作者认为董邵南可以到河北去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再认真阅读课文,并归纳、概括,得出答案。①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聊以此行卜之也。③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属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接下来品味这三句话。思考:作者断言“吾知其必有合也”的依据是什么?联系上文可知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句话。从作者强调的一个“古”字,品味第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燕赵现在仍有感慨悲歌之士,那么董生去“必有合”,否则就不该去。那么燕赵现在是否还有“感慨悲歌之士”呢?顺着此意找到下文与之照应的一句话“然吾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由此揣摩第二句话的言外之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风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你此番行动前途未卜。这就把董生不当往的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了。然后作者又让董生到燕赵为他办两件事,品味“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要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京城呢?至此,作者挽留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最后开一个辩论会:读过课文后,你认为韩愈到底是希望他去,还是不希望他去?双方就此展开辩论。要求辩论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一般要从课文中找论据。
三、积累
诵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诵读的外在表现。文言文的词法、句法,有几种用法是固定的,是有选择范围的。在具体的诵读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就可以总结出这些用法,并使之系统化,用于其他文章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所讲内容为引子,及时联系以往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强化中总结其中的规律,并作为今后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时,适当补充其它的用法或意义,最终使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系统化。例如名词作状语现象:①其一犬坐于前(《狼》比喻式,像“犬”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以兄礼,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④卒廷见相如(《廉坡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⑤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⑥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年年,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由时间名次充当。)在文章中频繁出现,每种用法就是一个知识点,而系统化的知识便是面。以点带面,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形成“课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网——新课文应用”三位一体。需要注意的是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应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具体的用法。
教学中鼓励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卡片,把每次遇到的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记录下来,不同的知识建立不同的卡片。如实词的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动词用作名词、用作使动词等。这样名词、动词各建一个卡片,知识系统化,直观性较强,也便于识记。
一、诵读
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诵读。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传统的经典,只有在读出这些古诗文课文的感情和气势,我们才能够体悟文意,揣摩语调,走近古人的情感世界。诵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创设有利于诵读的情景,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接通课文与生活经验积累,就能从课文中读出形象,读出意境,从而跨越历史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
笔者曾提到诵读的几种方法:反复阅读,放声朗读,击节吟唱,动画渲染。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再提供一种有助于背诵课文的方法:“原型再现”。即依据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画一副简笔画,便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步骤如下:先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意思。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标出描写武陵人行踪的词句,如“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等。然后以文画图,并在渔人行踪的各个阶段,用概括的文字注上他的所见所闻。比如,根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就画一条弯曲的小溪,用箭头标出前进的方向,在小溪旁边注上“缘”“忘”等词。读到“忽逢桃花林”就在小溪旁注上“桃花林”,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桃花林的优美景色,爱好绘画的同学也可以添上桃花林的图案。照这样一直画到离开桃花源又复寻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的方向箭头可用虚线标出。)由此图再现了渔人的行踪,看出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叙事完整。使我们体会到文章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二、品味
“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朱熹),最后有所感悟。所谓“品味”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推敲、品出语言的言外之意。以《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为例,体验对文言文语言的品味。
首先结合课文注释和有关材料疏通字词障碍,弄懂句子大意,然后熟读教材,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设计的问题或创设的情景。文章题目《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重点词应是“送”,顺着这一“送”字,找出文中作者认为董邵南可以到河北去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再认真阅读课文,并归纳、概括,得出答案。①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聊以此行卜之也。③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属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接下来品味这三句话。思考:作者断言“吾知其必有合也”的依据是什么?联系上文可知是“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句话。从作者强调的一个“古”字,品味第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燕赵现在仍有感慨悲歌之士,那么董生去“必有合”,否则就不该去。那么燕赵现在是否还有“感慨悲歌之士”呢?顺着此意找到下文与之照应的一句话“然吾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由此揣摩第二句话的言外之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风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你此番行动前途未卜。这就把董生不当往的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了。然后作者又让董生到燕赵为他办两件事,品味“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要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京城呢?至此,作者挽留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最后开一个辩论会:读过课文后,你认为韩愈到底是希望他去,还是不希望他去?双方就此展开辩论。要求辩论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一般要从课文中找论据。
三、积累
诵读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诵读的外在表现。文言文的词法、句法,有几种用法是固定的,是有选择范围的。在具体的诵读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就可以总结出这些用法,并使之系统化,用于其他文章的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所讲内容为引子,及时联系以往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强化中总结其中的规律,并作为今后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时,适当补充其它的用法或意义,最终使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系统化。例如名词作状语现象:①其一犬坐于前(《狼》比喻式,像“犬”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以兄礼,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④卒廷见相如(《廉坡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⑤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⑥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年,年年,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由时间名次充当。)在文章中频繁出现,每种用法就是一个知识点,而系统化的知识便是面。以点带面,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形成“课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网——新课文应用”三位一体。需要注意的是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应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具体的用法。
教学中鼓励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卡片,把每次遇到的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记录下来,不同的知识建立不同的卡片。如实词的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动词用作名词、用作使动词等。这样名词、动词各建一个卡片,知识系统化,直观性较强,也便于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