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突出重点,提高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效率

【作者】 王 平

【机构】 四川省营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前,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定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了。
  一、重概念的形成、认知方式的建构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应用概念过程中以偏概全,从而导致错误的发展,也容易因对概念的理解错误而误用方程式而导致错误发生。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认知方式不到位,这可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了对概念的理解。 
  其实,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就需从实践出发进行引导,毕竟概念是经过抽象化的归纳,是理论的,而这是建立在具体基础上的。如在化学平衡原理的教学中通过对实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讨论,逐步建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 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观察后交流,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质疑“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由此而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结论,进而引出原电池的定义,也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认识。 
  二、重概念对认识物质和反应的作用 
  概念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通过概念去认知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但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忽视了概念学习对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对概念的认知更多是采用记忆式的方式而掌握,这也就导致了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当,解决问题中容易出现错误。 
  概念能促进学生更好的认识物质,在反应中了解物质的结构组成,掌握物质间的区别。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多个概念,如在氧化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同样在氧化性的理解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如Cu2++2e→Cu远比Na++e→Na容易,即氧化性Cu2+>Na+,还原性Na>Cu,诸如此类,只有正确认识到概念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三、重概念过程、方法、目标的引导 
  对概念的认知是从认识到了解、理解,最后掌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应用概念。 
  如在原子结构理论的教学中,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原子量等数据的分析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不错的方法。以《原子的结构》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将学生分层8个小组对问题“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的呢?是不是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卫星围绕地球那样有自己的轨道呢?”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怎样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呢?”接着用大屏幕直接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意义。在研究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时,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大家看我手中有一个小盒,若干个玻璃球,我装满一层盖上一层装满一层盖上一层,大家看我震荡它,玻璃球就——不晃荡,我们称它为稳定结构,若没装满就震荡,它就——晃荡,我们称它为不稳定结构,如此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物,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概念也就更清晰了。 
  四、重概念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联系 
  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概念原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或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化学反应的快慢问题,引导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利用化学原理进行科学解释;在进行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转化与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列举身边的生活实例把概念原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指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化学中将实际问题和概念教学联系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中巩固和理解概念,其次要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构建和转变学生的概念认知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概念,在认识概念对认识物质和反应的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方法和目标上掌握概念,结合实际问题而应用概念,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概念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化学,利用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