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建设探讨
【作者】 张秀霞 邢顺福
【机构】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普通高校不同,其更注重学生的专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有直接关系。对学生而言,适合、有效的实习基地,对学生更快知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尽快与企业工作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对教师来讲,可根据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贴近操作规程,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学院派”单一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研究有其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内涵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有两种,一是认知性实习,即学生对于实习的岗位、流程、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该模式主要用于学生在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后,在一定阶段短期到企业实习实训,完成特定的认知目标。该种实习基地较适用于校实训室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操作流程的目标即可。二是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每一个岗位轮流上岗操作。例如物流专业,仓储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物流岗位(仓储、填单、制单、报关、报检),货运物流公司为学生提供物流岗位(仓储、收货、发货、理货、堆码)。学生的每天实习内容由公司工作人员指导操作,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操作实习,才能实现实习目标。该种实习基地适合校企业合作中“深度合作”的企业形态。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认知性实习或者毕业顶岗实习,完成相关实习教学目标的场所或者相关企业地。
二、对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类型探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内涵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模式, 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场所,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第一,创新合作方式,建立校企捆绑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根本问题的是,学生实习与企业无任何利益可言,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于学生实习效果如何?教学目标是什么等一概不闻不问。对某些企业来讲学生在单位实习,就是累赘,找麻烦。因此学校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从而使实习流于形式,成了走过场。要改变这一弊端,必须让企业深度渗透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采取校企深度合作。所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可以在实习基地建设资金、学生实习教学目标、实习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参与,达到捆绑效果。
深度合作的模式有:
1、创办校企合作企业。校企双方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规模小,投资少,与当地经济相吻合的行业,可实行校企业合办实体,找到利益平衡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
2、创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股份制合作是指校企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投资创办的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既可以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又可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招生人数较的专业,可以偿试采取股份制合作办学。
3、主管政府创办实习基地。对于本区域内的热门专业,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建立实习基地,同一个专业的多所院校学生都可到该企业实习,提高企业实习的利用率。
第二,校内自有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文科专业,投资少,可建设自有实习基地。以我校为例,在管理系为物流专业群学生创立了便利店实习点,为旅游专业群的学生创办了康辉旅行社分店,这就为我系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现实的场所,尽管有投资,但学生实习方便,实习效果好。它是对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一个很好补充。
第三,冠名合作制。冠名班是指企业与实习学校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一个班或者某专业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这种模式适合劳动力需要密集行业,还采用可以订单式培养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既可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三、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校企缺少共同利益点。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是单向的,校企之间没有一个利益共同点,往往出现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往往出现“放羊”式的实习。只能进行简单技能重复训练,这种实习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
第二,校内自办的实习基地投资高,使用率低。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调动相关人员、资金、设备等因素,高投资,但受招生人数、专业性等影响,使用受限,利用率低。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长期发挥积极作用的长效机制。
第三, 高职院校引企入校难度大,缺陷明显。企业主导实习基地模式减少了学校的投入成本,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生产和教学的融合性差,企业以效益为先和学校以教学为重的目标不同,难以协调。这种模式又受当地企业经济、产业结构、学校自身条件等多种条件限制,难度较大,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实习基地建设有些不是系或者老师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改变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校企双方在进行合作时,根据专业特点,把握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学校只有找到了和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兴奋点,双方的合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实习效率才能提高。
第二,政府应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协助创建多元化投资主体实习基地。政府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协调帮助学校、企业或者社会合作,寻找资金投资的来源,平衡各方利益点,利用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支持的政策,对于优质专业,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合资或合作以及社会的助学效率。扩大基地的投资力度,推动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三,实习指导老师是实习基地建设参与者,老师在实习基地模式建设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参加实习基地模式建设和维护,而且是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者,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老师可根据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贴近操作规程。因此加强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节点。许多教师仍需要本专业一线实训或由专业导师指导,才可以真正成为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从参与主体来讲,还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已经形式的实习基地模式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更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找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完全是被动接受,因此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模式,或者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非常少。因此校企实习基地合作处于浅层阶段。还有诸多深层问题值得分析研究,这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创新人才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兵李良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2]王大任 刘玉东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3]王延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与运行机制探析[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叶石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0(26)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育科学研究所课题,课题编号:13051345
作者简介:张秀霞(1964-)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和法律的教学与研究;邢顺福(196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内涵
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有两种,一是认知性实习,即学生对于实习的岗位、流程、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该模式主要用于学生在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后,在一定阶段短期到企业实习实训,完成特定的认知目标。该种实习基地较适用于校实训室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操作流程的目标即可。二是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每一个岗位轮流上岗操作。例如物流专业,仓储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物流岗位(仓储、填单、制单、报关、报检),货运物流公司为学生提供物流岗位(仓储、收货、发货、理货、堆码)。学生的每天实习内容由公司工作人员指导操作,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操作实习,才能实现实习目标。该种实习基地适合校企业合作中“深度合作”的企业形态。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必须是能够满足学生认知性实习或者毕业顶岗实习,完成相关实习教学目标的场所或者相关企业地。
二、对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类型探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内涵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模式, 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场所,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第一,创新合作方式,建立校企捆绑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根本问题的是,学生实习与企业无任何利益可言,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于学生实习效果如何?教学目标是什么等一概不闻不问。对某些企业来讲学生在单位实习,就是累赘,找麻烦。因此学校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从而使实习流于形式,成了走过场。要改变这一弊端,必须让企业深度渗透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采取校企深度合作。所谓深度合作是指学校可以在实习基地建设资金、学生实习教学目标、实习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参与,达到捆绑效果。
深度合作的模式有:
1、创办校企合作企业。校企双方进行可行性论证,对于规模小,投资少,与当地经济相吻合的行业,可实行校企业合办实体,找到利益平衡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
2、创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股份制合作是指校企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投资创办的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既可以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又可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招生人数较的专业,可以偿试采取股份制合作办学。
3、主管政府创办实习基地。对于本区域内的热门专业,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建立实习基地,同一个专业的多所院校学生都可到该企业实习,提高企业实习的利用率。
第二,校内自有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文科专业,投资少,可建设自有实习基地。以我校为例,在管理系为物流专业群学生创立了便利店实习点,为旅游专业群的学生创办了康辉旅行社分店,这就为我系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现实的场所,尽管有投资,但学生实习方便,实习效果好。它是对校外实习基地不足的一个很好补充。
第三,冠名合作制。冠名班是指企业与实习学校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一个班或者某专业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这种模式适合劳动力需要密集行业,还采用可以订单式培养的。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既可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三、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校企缺少共同利益点。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是单向的,校企之间没有一个利益共同点,往往出现学校“热”,企业“冷”,企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生往往出现“放羊”式的实习。只能进行简单技能重复训练,这种实习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
第二,校内自办的实习基地投资高,使用率低。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调动相关人员、资金、设备等因素,高投资,但受招生人数、专业性等影响,使用受限,利用率低。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长期发挥积极作用的长效机制。
第三, 高职院校引企入校难度大,缺陷明显。企业主导实习基地模式减少了学校的投入成本,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双赢局面。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生产和教学的融合性差,企业以效益为先和学校以教学为重的目标不同,难以协调。这种模式又受当地企业经济、产业结构、学校自身条件等多种条件限制,难度较大,不具有可持续性。
四、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实习基地建设有些不是系或者老师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改变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校企双方在进行合作时,根据专业特点,把握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学校只有找到了和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兴奋点,双方的合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实习效率才能提高。
第二,政府应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协助创建多元化投资主体实习基地。政府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优势,协调帮助学校、企业或者社会合作,寻找资金投资的来源,平衡各方利益点,利用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支持的政策,对于优质专业,争取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自身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合资或合作以及社会的助学效率。扩大基地的投资力度,推动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三,实习指导老师是实习基地建设参与者,老师在实习基地模式建设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参加实习基地模式建设和维护,而且是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者,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实施者。老师可根据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更贴近操作规程。因此加强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节点。许多教师仍需要本专业一线实训或由专业导师指导,才可以真正成为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从参与主体来讲,还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已经形式的实习基地模式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更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找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完全是被动接受,因此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模式,或者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非常少。因此校企实习基地合作处于浅层阶段。还有诸多深层问题值得分析研究,这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创新人才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兵李良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2]王大任 刘玉东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3]王延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与运行机制探析[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叶石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0(26)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育科学研究所课题,课题编号:13051345
作者简介:张秀霞(1964-)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和法律的教学与研究;邢顺福(196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工作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