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牟小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一群小蚂蚁与一块体积是小蚂蚁若干倍的大糖块,你会联想到什么?毋庸置疑,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这块“庞然大物”会在一群渺小的蚂蚁的共同努力之下将它搬回蚂蚁所住的巢穴。渺小的蚂蚁为什么能完成如此“壮举”?我们不难想到这样一种精神:团结互助。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便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团结合作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互助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尤其是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已经被得以广泛地推广于课堂上,也是有效教学模式之下的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方式。我在尝试与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更有实效而不流于形式。以下是我在实践与摸索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在此与各位同仁做交流。
一、科学建组增强合作意识固然重要,但“和谐”同样不可或缺。
组建小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到各自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是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但是,以下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小组能否得以顺利地开展,“和谐”因素不容忽视。
【课堂回放】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个内容时,由于操作性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将圆以不同的方式等分、剪开、拼摆、记录、猜想、验证……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教室里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时,我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一个小组里有一个女生在低头不语,完全没有融入到她所在的小集体。为什么她会融不进这个小集体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下课之后,我单独找她谈话。一开始,她还是不愿意与老师做交流。我又再从其他同学那儿了解情况,才得知,这个女生由于性格特别内向,平常就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再加上她与本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吵了架,现在的她就是这个组里一个不和谐的分子,她融不进小集体是自然而然的。
【我的思考】
在组建小组时,都是按照A、B、C、D各类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编排分组的。但是,考虑学习成绩只是建组的一个方面,还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很重要,这样直接影响到小组内的气氛是否和谐。只有集体氛围是和谐的,各组员才会竭尽全力的为本小组挣得荣誉,积极的投入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
二、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而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般都是六人一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便于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实践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对于座位的编排有些学生存有疑议。认为长期六人围坐他们感觉很不方便,反而又恢复到排座的形式。下面请看这样一些小调查:
【小调查】
1、在刚分好小组之初,几乎是100%的学生都认为围坐方式很好,他们感觉很新鲜,兴致也很高。
2、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把我们的座位恢复到排座吧。”问及原因,学生认为围坐固然是好,更方便开展小组活动、小组评价、相互交流讨论,但是终归还是有些不太方便,特别不方便看黑板。
3、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学期之后,开学之初,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愿意围坐还是排座?结果有90%的学生表示愿意排座。
【我的思考】
(一)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出尔反尔”呢?我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因:
1、开始时愿意这样坐是因为出于新鲜,改变传统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而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1)“热闹”背后有学生在“浑水摸鱼”,自己不能进入到角色中去。
(2)从方便看黑板来说,确实没有排座方便,需要经常转换角度和座位。虽然在建组之初,对怎样变换座位有要求,但是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不是那么听话,完全按老师的意愿去做发出一些声音而影响到课堂纪律。
(3)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虽然要求学生需要看黑板时怎样转过身体看黑板,但是也不乏有学生为了省事,嫌转过去转过来很费事而不按要求做,于是经常歪着身子看黑板。殊不知这样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生长带来危害。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怎样怎样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更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1、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将围坐与排座相结合的方式。将分为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座位编排时就近排座在一起,需要进行合作时 再组成小组。
2、每次开展小组小组合作不一定必须是六个人。有些内容或者订正作业时同桌或许更合适。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能更好地激励和约束学生,离不开评价激励机制。但是,要能让评价更有实效,评价时得看准时机,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评价。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得很多老师操作得不合时宜。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老师们还在实践中逐步的摸索,进一步形成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不乏出现这样一些情景,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两个课堂回放:
【课堂回放】
在一次以“尝试教学”为主题的赛课活动中,看到了两个这样的画面:
1、在“尝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的具体手段。而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对小组的评价与评比是最基本的策略,根据班上的具体分组情况,上课老师一般都会在黑板的某个位置或者利用一块单独的小黑板,将各个组一一的按课前自学情况、发言等多个角度的对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与评比。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当某个组的某个组员回答对了一个问题之后,老师都会及时的给这个小组加分,这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可是却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老师是移位教学借班上课,不认识学生,更记不住组名,于是,整个课堂上听课老师和学生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请问你是哪个小组的?”然后老师开始加分……整节课就是问然后加分,又问然后又加分……试问:你认为这样会不会占用上课时间而打乱了教学秩序?一个课堂上到底是以教学为主还是以加分为主?
2、下面一幅画面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却是经常出现的:由于运用“尝试教学”的理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下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老师感觉如果不运用小组加分评比肯定是一大遗憾,特别是在公开课这种场合。无独有偶,在同一次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却与刚才的这位教师截然相反:在临到快下课的时候,偶然想起挂在黑板一角的那块展示小组评分表的小黑板还没有派上用场,怎么办?挂出来了不闻不问不合适;“尝试教学”为主题的公开课,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却不对小组进行评价更不合适。于是,老师急中生智,一句话概括了今天各个小组的表现情况,然后给每个小组想当然的加上了分……
【我的思考】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1、教师有进行“尝试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评价的意识,这是好现象,但是,由于大家都还处于一个尝试、摸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成型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2、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们能够“走出去”的机会还不够,犹如井底之蛙,见识较少,还不能有更多机会学习到更多成功的经验,没有走到一条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二)小组评价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对小组的客观评价与小组之间开展评比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小组之间的互相竞争,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发挥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1、评价要有针对性,该评价时才评价,切记不能泛滥成灾,使得一个课堂都在评价加分而背离了课堂教学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个主阵地。评价也好,评比也罢,最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能厚此而薄彼。
2、课堂上进行评价要看准时机,切中要害,不能耽误过多的教学时间, 更不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像那种一节课都在问学生“请问你是哪组的?”的方式显然不可取。
3、既然在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合作与小组评价,在课结束之时一定要对今天的评价和评比作小结,要善始善终,而不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因为学生很关注这个结果,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在下次表现的更加出色。
4、从一开始就要和学生有个“约定“:怎样开展、怎样实施、怎样评比……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并且将定期的评比实施落到实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以上仅是我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感悟与思考。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主发展的态势,通过学生自主的内化活动,考虑诸如如何科学的建组、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何实施才能做到不打乱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小组合作真正具有实效性,也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与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教训与积累经验的过程,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前行在实践与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