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的良好载体

【作者】 杨海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初级中学

【摘要】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由于其作用巨大,意义独特,是数学教学的良好载体,这是教师热衷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正文】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设置的融问题于事件的富有启发性的活动载体。这是应新课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和数学“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基”要求而产生的。实践证明,精心创设的问题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欲望,还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展创新能力。所以,很多数学教师都乐意运用问题情境开展日常教学,而且还把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尽量融于情境中,让学生思维在问题引领中穿梭,在情境中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谈谈我们教学的良好载体---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让生活实例进课堂,就是给概念数学“穿衣”,使其形象、直观。而且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数学学习的正确方法,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所以,很多教师都热衷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运用学生身边有趣事件,作为教学载体或引子。“活”用教材,用“活”的例题,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如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设置了如下情境:“一天,小明把一块三角形玻璃一不小心打成两块,一块有一个角,另一块有两个角。小明认为应主动赔偿,到玻璃店去划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可是身边没有尺子测量,只能带这两块玻璃中的一块或两块去。聪明的同学,请你帮助小明拿主意。如果带一块方便的话,请问带哪一块?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既激趣,使学生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需要数学,从而更加喜爱数学,热爱生活。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更理想。同样的生活问题情境还有很多,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可激发学生探究“能不能不上树测树的高度”的情境或“不过河测量河宽”的情境。在学习《方位角》时要求学生测量班级某个同学所在位置。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处处有数学,只有我们慧眼观察,我们任何一堂数学课都可以生活化,任何一个教学流程都可以运用生活实例,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数学趣题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道:“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多学生感觉到“爱它没理由”。其实,数学也并不是毫无“活性”,也还有很多趣味,特别是我们常见的数学趣题。运用这些数学趣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有几何?”生动而有趣的数学材料总是吸引人的,趣味十足的数学问题可以吸引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请同学做翻译家,上数学课翻译文字确实是一件很新奇的事,大家都争先恐后,抢着翻译,此时的课堂已经是非常活跃了。然后开始请学生来解决问题了,而此时已经有不少人想出来了,而且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鸡有x只,兔有y只,得: x+y=35,2x+4y=94。另一种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设鸡有x只,得2x+4(35-x)=94。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但很快解决了问题,而且还不知不觉地利用了新知识。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个有趣的问题讨论分析,可以较容易地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能比较轻松地阐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三、运用故事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典故是人之常情,初中学生表现更强烈。我们可抓住学生这种心理,运用数学故事、典故、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民间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有反映知识生成的,也有表现知识探索历程的,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而且用故事创设情境。这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之前,我讲了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珠宝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象这样,通过故事创设情境,趣味性更强,学生更乐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运用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动手学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运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主动获取知识,丰富操作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分析,让学生观察,对折一次可裁2张,对折两次可裁4张,依此类推,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对折10次、20次、30次可裁几张纸。通过这一方法,让学生对2的乘方有了最清晰的认识。以此作为铺垫,推导整个有理数的乘方。又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老师只给你卷尺和量角器,你能测出亚洲第一高建筑----东方明珠的高度吗?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努力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动手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贺祖英,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思维,中国教育学会,2001.9。

【2】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教育研究》,1997年3-4期。

【3】朱敏,你的情境创设够“数学味”吗[J].小学数教师,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