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作者】 唐忠良

【机构】 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菜胜校区

【摘要】新课改,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兴趣 主体 习惯 思维 思考
【正文】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明确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充分利用学生好强、好奇、好思、好问,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的特性,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精心安排内容,合理运用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力于教学内容的公开化,多样化,开放化,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3、让学生明确目标,做阅读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做学习的主人。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三、正确指导,养成阅读习惯

读书并不在于掌握多少技巧,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许多小学生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是读、写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其原因就是阅读方法不当。低年段的学生没有持久的阅读习惯,需要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一次有效的阅读。他们的兴趣被看图识字之类的图片、画册、卡通读物深深地吸引了。老师就要求学生每个字都要轻声、慢慢地读出来,经过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看完一个故事,要把书中的内容概括出来,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并经常举办讲故事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边读,边思考,摘录优美词、句、段,做读书笔记,如今,低、中、高学生已初步学会看书、读书,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小学生普遍反应没有时间读书。一天课上完,做完老师、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固定阅读时间。规定一定的时间大家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九寨沟》的内容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九寨沟》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感受童话世界里的自然风光(雪峰、平湖、森林、飞瀑)和珍禽异兽。最后,在读中再次感悟九寨沟是人间仙境。

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诚实与信任》可以抓住这篇课文为什么会以“诚实与信任”为题目。然后让学交流课文中表现“诚实”与“信任”的具体内容。如《泉城》中,“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拎”字而不用“提”或“拿”字?

六、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长。�# ��@�? X�B ��际联动教研也是不错选择,近年来受到乡村学校青睐,因为现行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比较少,资源配置不全,开展这样横向合作的教研,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并为教师之间提供相互观摩、交流、切磋的机会,起到共享优秀师资资源。

(三)加大终身学习理念宣传,更新教师现代教育观念 学无止境,面对日新月异科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教师成长更具有现实意义。“终身教育是对传统学校制度的根本改革,它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但绝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学校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能适应素质教育需求,更应该也必须用终身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坚持终身学习,不仅要加强数学专业知识学习,还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从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才能行为师范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充实教师队伍,减少杂务性工作。虽然生源逐渐减少,班额减小,但我们教师在教学科目上还是大体不变,还是需要那么多教师。针对数学教师数量骤减现象,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教师缺岗缺编问题,有三个法子可以思考:一是尽量招聘一批年青大学生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充实数学岗位;二是加强学校布局调整,让“袖珍班级”壮大,抽出师资解决其他数学教学缺岗问题。三是减少杂务性工作,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安排专门人员备资料。如果减少杂务性工作,就可让这批人员回岗执教,增加数学教学人员。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专长:对教师职业知识特点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7。

【2】王春晖,中外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差异的调查与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7。

【3】辛涛,小学数学教师职业知识的结构与内在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