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读写结合促写作
【作者】 洪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岷江路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介绍了如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六种方法。【关键词】阅读写作 能力培养 方法策略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显然,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二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作文基础。怎样做到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的体会是:
一、加强阅读,积累语言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 课堂阅读教方法。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内化词句的训练。课文都是写作范文,只要细细品味,不乏好词佳句,为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它们,进而达到内化词句的目的。我在教学新词汇中重视四个方面:了解词义(感知语言);随文理解(理解语言);朗读体会(积累语言),造句说话(运用语言)。上述训练,之所以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是因为内化词语的过程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熟悉词语的过程。
(二)、课外阅读勤笔录。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仅凭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不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为此,我让学生从课外阅读材料中摘录好词佳句,并张贴在“语言栏”“读书角”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鉴赏,长期积累,不断模仿,发挥其“群体效应”,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二、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为进入写作实践创造条件。
(一)、确定观察对象,指定观察范围。作为小学生的观察对象,可是固定的图片,各处的景物,更重要的是接触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只有贴进生活,走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才能丰富感性知识,积累更多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二)、巧借课文引路,学习观察方法。任何情况下的观察,存在有意和无意,我以课文为范,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两种注意交互使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一是教给观察的时空顺序;二是教给选择观察的重点;三是教给观察具体,了解全局的方法;四是教给观察有目的,分主次的技巧。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例如:根据《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动静结合》、《事物与联想》等内容,每学一个知识提出一个要求,给出一定的观察任务,让学生在观察中多听、多看、多想、多问。然后组织讨论、交流,从而使其良好的习惯逐步形成,并慢慢地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三)、拓展视野,培养观察能力。学生的生活空间,生活阅历力必定是有限的,为弥补其生活空间的不足,拓展视野,可向学生有选择地推荐课外读物,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引导观看适合的电视节目,让儿童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间接了解事物,储备更多的写作素材,为进入写作实践创造添砖加瓦。
三、讲清特点,掌握方法
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就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课文的写作特点。课文中的很多片断,从句式表达、段落构成、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精彩描写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他们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修辞运用恰当,或是细节描写具体——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也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四、利用模仿,培养技能
仿写是培养学生起点作文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在仿写训练中教师应讲究策略,教会学生“三仿”。
(一)、仿立意学结构。即从所学的某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启示,而构造自己的文章,做到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表情达意结构合理,布局严谨,使文章的内容具有时代感,富有教育意义。又如《海滨小城》其结构严谨、观察细致、主题鲜明、赞美家乡,学生可仿其写法写家乡的翠屏公园、石海洞乡、秀水长宁,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仿谴词寻方法。增强文章的完整性,生动性及感染力。例如:学完《桂林山水》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学习《夜莺的歌声》一文,让学生认真地品读作者精彩的对话描写,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在读中学生明白了写好人物对话,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语言,还要描绘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更要刻画人物的性格。然后仿写对话,要求用上对话的四种基本形式,同时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写完后演一演。学生经历了从“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把握了仿写的真正内涵,避免了因“仿”而“套”的毛病。
(三)、仿开头结尾。领会“凤头、猪肚、豹尾”之结构,学习人物刻画,事物描写等“点睛”笔法,吸其精华,增添文章的色彩。比如:教学了五年级下册二单元导学提示中的几个写童年的排比句后,我便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用这样的句式来开头和结尾。果然,二单元的作文开头和结尾所有学生都写的很好,文章结构合理完整,首尾呼应。听前奏响起:“如果童年是天空,那童年的趣事就好比小鸟,带着我在天空飞翔;如果童年是大海,那童年的趣事就是那鱼群,带着我在水底畅游;”尾声唱出:“童年生活就是那广阔无垠的蓝天,童年趣事就是那天空的一朵朵云彩,我就是那最愿捧在手心上的那一朵白云。”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先仿后写,不经意间,一个个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的小作家诞生了。
五、鼓励创新,提高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教了《再见了,亲人》这课后,我这样启发学生:火车站话别的情景催人泪下。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大家为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段告别的话。这番话激起学生的习作的热情,下笔有神。有学生这样写道:一位“老大娘”泣不成声地说:“孩子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你们帮助我们赶走了侵略者,让我们重建家园。回想当年,你们为了打胜仗三天三夜没吃东西,可你们仍然顽强和敌人搏斗,你们把敌人打退了,可许多战士却昏倒了。几年来,多少战士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深情厚谊。孩子们,现在你们要回国了,我真心祝你一路平安!”这一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创新的平台,又寓思想教育、思维训练、作文能力的培养于一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地说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一是变简为繁,训练扩句;二是发挥想象,训练说话;三是变换方式,训练改写。
六、丰富生活,增强兴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作文创作与享受生活结合起来,效果会不言而喻。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我在班上开展了“读书报、写日记、续写文章、编《手抄报》”等系列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引发学生的原动力。学生积极性很高,尤其对编写《手抄报》最感兴趣。为了编写它,学生们要不辞劳苦,兴致勃勃地阅读《小学生时代》、《少年儿童报》、《小学生天地》等报刊杂志,并选取有意义或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精心编排、抄写,创作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伴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学生词汇多了。凭借学生的办报的热情,我借机鼓励学生写些随笔或感受发表在《手抄报》上。学生乐此不疲,在愉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
多年来,我用上述“六法”来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的作文的热情不断高涨,作文能力逐步提高,孩子们乐于积极参加各种写作活动,在各种各样的作文比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和孩子们共同努力,一颗颗耀眼的作文之星一定会挂满文坛的天空!
24.00B�;m($�H�Ctom:0pt; margin-top:0pt; text-align:left; line-height:23.0000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