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自知而知人 自修而修生—关于大学教师的职业感想
【作者】 单长吉
【机构】 昭通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云南昭通
【摘要】大学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作为高校的主体,对于培养人才、提升高校的品质、振兴国家未来,有着重要的职业使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师面临着许多诱惑,许多困扰,如何能使大学教师从迷惘中坚定对教育的信心,如何能使大学教师更好的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大学教师;修养;自知;自修
【正文】大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了民族振兴与未来前进的重任。大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从专业的设定、教师队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与时俱进。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理念的一个平台,作为传播的主体—大学教师,则是实现传播的主要践行者。因此,评价一所大学的特色,评价一所大学的优劣,核心是大学的教师队伍的质量,核心是专业特色,核心是人才梯队。
作为评价核心中的大学教师,显然肩负的使命很多。承前启下,继往开来。教育的中心思想是育人,这是大学的一个基础功能;此外,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命题。大学教师要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得动态的平衡,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最终找到契合点。
1 大学教师的个人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大学教师对先前的知识的精粹予以学习,具备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其次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修养包括:专业素养,人格修养,处事修养[1]。
专业修养是对知识提出可持续的要求,一方面既要对所涉及的领域有着系统性的了解、理解与掌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熟知,从熟知到深知,最后到达自知的程度。自知才可以知人,这里知人作为动词来理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另一种表达。岳麓书院闻名于天下,享誉千年,根本在于这里涌现了许多世界级教育大师,朱熹多年游学于岳麓书院,四方云集而来聆听者,熙熙攘攘,以至于岳麓书院的“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张拭与朱熹会讲,听者络绎不绝。是什么原因会产生如此的动人情景,是知识,是通达,是包容,是对真理的探讨,是大师们精湛的专业修养。
《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般理解为懂得和发扬传统的道义和精神,达到完美的德行与操守的境界。人格修养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格作为心理学的术语,作为人的最正面的性格,也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提供贡献的一个指标。大学追求的一个根本:实事求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真理的不断探索,才是大学教师的首要人格。当前,大学中涌动着一种浮躁之风,现实的物质的鼓动,利益的驱使,部分大学教师的心不安定,科研不严谨,抄袭剽窃严重,甚至以此为荣,达到个人的目的。完全将大学的精神要义,大学教师的人格品德抛之脑后,实事求是更是无从谈起。大学教师人格修养的另一个方面是:淡。淡涵义很广,主要针对物质的要求和对权力的欲望。大学教师做的是学问,传递的是做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抛弃物质的不断索取,要对得住教师职业的荣光;权力应当与大学教师远离,它会束缚大学教师的灵感,对思想的追求的会受到无谓的干扰,当权力与教育共生的的时候,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此失去了单纯性与高尚性。
当前,很多大学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既想教书育人,又想经商,又想进入政界。文化、经济、政治都想涉猎,这是不可行的,同时也是对职业的不尊重。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能够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已属难能可贵,怎么有能有那么多精力横跨那么多行业,扮演那么多种角色呢?那样只会什么角色都做不好,只是大而全而已。
大学教师是德的树立者,也是德的体现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若怀谷才是真人,事事锱铢必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不是大丈夫,也愧对教师的职业。眼界要广,看事物要看到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迷离,所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操守言行如一,德行品质兼备,这是大学教师的处事修养。
2 大学教师的教与学
大学教师的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所面对的学生有着个体差异,包括语言理解能力、事物认知能力、执行能力、思考能力。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在授课中体现的很明显,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2]。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到什么样的能力一直是大学教师的一个永不褪色的课题。面对二十一世纪,信息量大的出奇,学生有许许多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更为严峻。在大学讲坛上,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传播的客体。首先,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大学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课程的讲授内容要准备充分,博采众长,汇与一家。在备课的环节中,不能拘泥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提高课程内容的包容量与精品性。正如云南大学教授张喜光老师作的报告中提出的那样,一本书,一本教材,始自于讲义,始自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始自于课后的查阅资料,始自于课后的完善,经历数年的反复斟酌,一本书才算出具规模。如果大学教师很多年,都用一本教材,都是讲解重复的内容,而无任何思考,而无任何进步,而无任何问题的提出,何谈与时俱进,何谈取信于学生,何谈忠诚于大学教师的职业呢?
大学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但不是课堂的霸权者,而是指挥家。学生的思维应随着教师的驾驭而动。大学课堂是思想的乐园,知识传递的土地。好的大学教师必将思想的树枝积极向上,那怕仅仅向外伸出一毫米,日积跬步,必能抽成枝条;日积毫厘,必能实现质的穿越。课堂是双向选择的,教师讲授内容是课堂的“魂”,学生思想获得提高与对知识的接受是课堂的“魄”,两者实现正面的互动,一个课堂的魂魄,一个课堂的灵魂就诞生了。
既然教材起到了大纲框架的作用,不能对其忽视,而是需要仔细推敲,在教材的辅助作用下,展开教学。即紧扣教学主题,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又不完全依靠教材。如果教师仅仅作为教材的朗读者或者是教材的捆绑者,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教师不是优秀的,充其量是合格的。神似而形不似,形不似而神在,才是大学课堂的追求,才会获得学生的衷心认可,才会推动教育的前进,才会实现在教学中培养人才的目标[3]-[4]。
3 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处理
科学研究也是大学承载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大学作为科研的基地,教师也要肩负科研的使命。目前,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凸显。原因很简单,搞好教学,如果科研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被认可的范围有限,仅仅从职称评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职称评定,归根结底还是重视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各种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但是教学占的比例很小,甚至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忽略。有的教师认为,为了搞好教学,付出的时间多,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有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应该分成两部分,一类针对专门从事科研的教师,一类针对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议者众多,至今无统一意见。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其实两者并不是不能兼容[5]。正如董云川教授所说:任何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以获奖为目的来进行研究的。都是在个人兴趣,个人研究中,偶然获得。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面向自己学习的,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需要解答,这就是科研的最初目的。如何解答,查阅资料,与同行探讨,形成方案,列出步骤,并为此实施,最后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这就是科研的最终存在形式。德国科学家欧姆是中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提出了欧姆定律;巴耳末在教学中,根据谱线的规律,提出了巴耳末公式;胡克喜欢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为了这个目的,不断的研究提高显微镜的观测精度,促进了镜片的加工技术发展等等实例,不枚胜举。反之,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学的进步。将科研发现,科研成果,科研思维,通过课堂,穿插在教学之中,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将被动的教与学,化为主动的获得。
科研与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处理起矛盾重重,取决于大学教师对其的理解程度。科研与教学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科研的结果被学生认知,认可。大学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得到同行、学生的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学—科研—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自然推动了大学教师的工作的进步,也推动了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动性,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的交流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实际去探索。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够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成长十分有利。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碰到问题,需要跟教师探讨,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思索过程。教师的成功的科研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财富;同时,学生的设想,对教师也是收获。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科研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对培养科研梯队,对科学的传递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小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蕴含了很多方面,值得每一位大学教师用毕生精力去钻研。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大学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讲究自身修养、沟通方法、策略,以及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同时,需要对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多多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不断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走在学术的前沿,将最前沿的知识、观点、思维方法传递给学生,为我国大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个职业,任重而道远,远离繁华,偏安一隅,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不求显扬。一代代的学生精神焕发的走出校园,奔赴了祖国的各地,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深深的刻上了中国教育的痕迹,都是中国大学教育文化、理念的传播者,从这一个层面说,大学教师的职业是真的崇高,真的理想,真的无畏。
自知而知人,自修而修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也是一个希望,也是与各位同仁共勉!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论“业师”和人师—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J].高校理论战线2013:15-17.
[2] 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2-56.
[3] 梁国鑫. 浅谈担待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8-61.
[4] 刘松武.大学课堂教学场论 [D].长沙:中南大学,2004:34-59.
[5] 李伟东.也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46-49.
作为评价核心中的大学教师,显然肩负的使命很多。承前启下,继往开来。教育的中心思想是育人,这是大学的一个基础功能;此外,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命题。大学教师要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得动态的平衡,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最终找到契合点。
1 大学教师的个人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大学教师对先前的知识的精粹予以学习,具备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其次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修养包括:专业素养,人格修养,处事修养[1]。
专业修养是对知识提出可持续的要求,一方面既要对所涉及的领域有着系统性的了解、理解与掌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熟知,从熟知到深知,最后到达自知的程度。自知才可以知人,这里知人作为动词来理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另一种表达。岳麓书院闻名于天下,享誉千年,根本在于这里涌现了许多世界级教育大师,朱熹多年游学于岳麓书院,四方云集而来聆听者,熙熙攘攘,以至于岳麓书院的“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张拭与朱熹会讲,听者络绎不绝。是什么原因会产生如此的动人情景,是知识,是通达,是包容,是对真理的探讨,是大师们精湛的专业修养。
《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般理解为懂得和发扬传统的道义和精神,达到完美的德行与操守的境界。人格修养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格作为心理学的术语,作为人的最正面的性格,也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对社会提供贡献的一个指标。大学追求的一个根本:实事求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真理的不断探索,才是大学教师的首要人格。当前,大学中涌动着一种浮躁之风,现实的物质的鼓动,利益的驱使,部分大学教师的心不安定,科研不严谨,抄袭剽窃严重,甚至以此为荣,达到个人的目的。完全将大学的精神要义,大学教师的人格品德抛之脑后,实事求是更是无从谈起。大学教师人格修养的另一个方面是:淡。淡涵义很广,主要针对物质的要求和对权力的欲望。大学教师做的是学问,传递的是做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抛弃物质的不断索取,要对得住教师职业的荣光;权力应当与大学教师远离,它会束缚大学教师的灵感,对思想的追求的会受到无谓的干扰,当权力与教育共生的的时候,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此失去了单纯性与高尚性。
当前,很多大学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既想教书育人,又想经商,又想进入政界。文化、经济、政治都想涉猎,这是不可行的,同时也是对职业的不尊重。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能够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已属难能可贵,怎么有能有那么多精力横跨那么多行业,扮演那么多种角色呢?那样只会什么角色都做不好,只是大而全而已。
大学教师是德的树立者,也是德的体现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若怀谷才是真人,事事锱铢必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不是大丈夫,也愧对教师的职业。眼界要广,看事物要看到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迷离,所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操守言行如一,德行品质兼备,这是大学教师的处事修养。
2 大学教师的教与学
大学教师的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所面对的学生有着个体差异,包括语言理解能力、事物认知能力、执行能力、思考能力。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在授课中体现的很明显,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2]。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到什么样的能力一直是大学教师的一个永不褪色的课题。面对二十一世纪,信息量大的出奇,学生有许许多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教师提出的挑战更为严峻。在大学讲坛上,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传播的客体。首先,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学,大学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课程的讲授内容要准备充分,博采众长,汇与一家。在备课的环节中,不能拘泥于教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提高课程内容的包容量与精品性。正如云南大学教授张喜光老师作的报告中提出的那样,一本书,一本教材,始自于讲义,始自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始自于课后的查阅资料,始自于课后的完善,经历数年的反复斟酌,一本书才算出具规模。如果大学教师很多年,都用一本教材,都是讲解重复的内容,而无任何思考,而无任何进步,而无任何问题的提出,何谈与时俱进,何谈取信于学生,何谈忠诚于大学教师的职业呢?
大学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但不是课堂的霸权者,而是指挥家。学生的思维应随着教师的驾驭而动。大学课堂是思想的乐园,知识传递的土地。好的大学教师必将思想的树枝积极向上,那怕仅仅向外伸出一毫米,日积跬步,必能抽成枝条;日积毫厘,必能实现质的穿越。课堂是双向选择的,教师讲授内容是课堂的“魂”,学生思想获得提高与对知识的接受是课堂的“魄”,两者实现正面的互动,一个课堂的魂魄,一个课堂的灵魂就诞生了。
既然教材起到了大纲框架的作用,不能对其忽视,而是需要仔细推敲,在教材的辅助作用下,展开教学。即紧扣教学主题,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又不完全依靠教材。如果教师仅仅作为教材的朗读者或者是教材的捆绑者,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教师不是优秀的,充其量是合格的。神似而形不似,形不似而神在,才是大学课堂的追求,才会获得学生的衷心认可,才会推动教育的前进,才会实现在教学中培养人才的目标[3]-[4]。
3 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处理
科学研究也是大学承载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大学作为科研的基地,教师也要肩负科研的使命。目前,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凸显。原因很简单,搞好教学,如果科研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被认可的范围有限,仅仅从职称评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职称评定,归根结底还是重视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各种考核目标和评价体系,但是教学占的比例很小,甚至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忽略。有的教师认为,为了搞好教学,付出的时间多,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有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应该分成两部分,一类针对专门从事科研的教师,一类针对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议者众多,至今无统一意见。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其实两者并不是不能兼容[5]。正如董云川教授所说:任何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以获奖为目的来进行研究的。都是在个人兴趣,个人研究中,偶然获得。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面向自己学习的,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需要解答,这就是科研的最初目的。如何解答,查阅资料,与同行探讨,形成方案,列出步骤,并为此实施,最后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这就是科研的最终存在形式。德国科学家欧姆是中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提出了欧姆定律;巴耳末在教学中,根据谱线的规律,提出了巴耳末公式;胡克喜欢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为了这个目的,不断的研究提高显微镜的观测精度,促进了镜片的加工技术发展等等实例,不枚胜举。反之,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学的进步。将科研发现,科研成果,科研思维,通过课堂,穿插在教学之中,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将被动的教与学,化为主动的获得。
科研与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处理起矛盾重重,取决于大学教师对其的理解程度。科研与教学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科研的结果被学生认知,认可。大学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得到同行、学生的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学—科研—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自然推动了大学教师的工作的进步,也推动了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大。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动性,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的交流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实际去探索。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够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成长十分有利。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碰到问题,需要跟教师探讨,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思索过程。教师的成功的科研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财富;同时,学生的设想,对教师也是收获。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科研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对培养科研梯队,对科学的传递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小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蕴含了很多方面,值得每一位大学教师用毕生精力去钻研。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大学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讲究自身修养、沟通方法、策略,以及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同时,需要对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多多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不断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走在学术的前沿,将最前沿的知识、观点、思维方法传递给学生,为我国大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个职业,任重而道远,远离繁华,偏安一隅,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不求显扬。一代代的学生精神焕发的走出校园,奔赴了祖国的各地,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深深的刻上了中国教育的痕迹,都是中国大学教育文化、理念的传播者,从这一个层面说,大学教师的职业是真的崇高,真的理想,真的无畏。
自知而知人,自修而修生。是本文的一个主旨,也是一个希望,也是与各位同仁共勉!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论“业师”和人师—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J].高校理论战线2013:15-17.
[2] 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2-56.
[3] 梁国鑫. 浅谈担待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8-61.
[4] 刘松武.大学课堂教学场论 [D].长沙:中南大学,2004:34-59.
[5] 李伟东.也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