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作者】 高淑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地理学科由于它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 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过地图呢?”马上就会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及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上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得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图的概念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他们在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某地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能看出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再如:我们知道,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和分析、运用地图的能力十分重要。为激发学生学地图的兴趣,每年在学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后,都进行一次《中国政区图》的拼图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掌握它们的地理特点。竞赛时,以拼图速度快、准确性高、答题正确的为优胜,每次竞赛学生都显得兴趣浓厚。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为教育学生养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的好习惯,我曾经做过实验:三个中等学生每节课时的作业量若当时完成只要5分钟,正确率为98%。第三天完成要12分钟(做不出的可查书完成),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68%。一周后完成要半个小时,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45%。实验结果一出,学生都笑了,我趁机问学生:“你们打算怎么做?”从此,学生养成了今日知识今日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同学能当堂完成作业并记住主要知识。到课前提问或考前复习提问时,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回答出来,有次公开课,听课老师赞叹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另外还要注重在生活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每个人来说这是终身受益的, 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中的知识白白流走。例如:在讲日本这个重要国家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了解日本哪些地理知识呢?”就会有不少学生竞相发言自己从书刊杂志、电影电视或其它学科中了解到的日本知识,讲不出的又想表现的同学就有点后悔,怪自己平时没留意。再如:讲到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时,我有意列举东西部、南北方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气候特点讲出来,结果有些同学讲得生动、真实。我趁机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记忆力强、见识广,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到了其他地区或平时看书时,只要多留意,一定会不亚于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果然如此,以后地理课上减少了沉默者,多了真正的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我也从同学们的见识中增加了不少知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自然而然形成了。
三、 培养主动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我认为学好地理除了做到: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图。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充分接触地图、学好用好地图。
以中国政区图的学习运用为例: A、引导看图:省界线和国界线有什么不同?首都图列和一般城市的图例有什么不一样? B、启发讲图:你能数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吗?沿海省级行政单位自北向南有哪些?从鸭绿江口逆时针方向讲出我国有哪15个陆上邻国?山东省的相邻省级单位有哪些? C、利用“34=2+23+4+5”和“三步填记法”来记忆。“34=2+23+4+5”:指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刚好是22345比较好记;“三部填记法”:一步是2+4+5,二步是东部11个边缘省,三步是四个三(三步中的四个三是指把剩下的12个省分为四个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以及剩下的陕西、甘肃、青海)。 D、把突出的内容进行描图:用红笔描出首都北京和自己所在省份,用绿笔把我国的国界线描出来,用蓝笔把长江和黄河描出来;在四至点上“插上”四面红旗。 E、在以后各章中做到经常用图:长江与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第三级地势阶梯上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位于湿润区的有哪些省?等等。通过看图、讲图、描图、填图、用图、甚至画图的“多步曲”之后,同学们对中国政区图了如指掌,并且也学会了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学习地图了。
四、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每一节课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地理好象是以记忆为主的学科,其实更需要理解分析。所以要求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要经常分析理解、积极联想。例如:在讲完三种旧能源(煤、石油、水电)和书上的风能、核能、太阳能、沼气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之后,我问学生:“新能源共有几种呢?”不少同学异口同声说5种,我示意错了,又有学生说6种、8种、10种等等,我要求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哪里还储藏有能量呢?”这时候学生顿悟:生物能、矿物能、地震、火山、泥石流、雷鸣、闪电甚至其它星球上等等,到处都有能量储藏,原来新能源可以有无数种,等待同学们将来去发现、开采。又如:在学习完初一上册后,我用一节课对埃及这个国家(内容在下册,目的是保证同学都没有预习过)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1、尼罗河对埃及有哪些作用?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来讲早点开凿好还是等自己有钱有技术再慢慢开凿好?3、埃及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4、埃及应该着重发展哪些经济部门?讨论完后,要求每位同学做好自己的答案交到老师处保存,等下学期开学拿到新书后再对照,评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在英国这节选修课里,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分四大组分别提出四个问题,讨论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互问互答。 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经常主动地提问、回答,地理课上学生爱动脑筋,并且会动脑筋;爱提出问题,并且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日益提高。
一、 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过地图呢?”马上就会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及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上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得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图的概念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他们在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某地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能看出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再如:我们知道,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和分析、运用地图的能力十分重要。为激发学生学地图的兴趣,每年在学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后,都进行一次《中国政区图》的拼图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掌握它们的地理特点。竞赛时,以拼图速度快、准确性高、答题正确的为优胜,每次竞赛学生都显得兴趣浓厚。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二、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为教育学生养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的好习惯,我曾经做过实验:三个中等学生每节课时的作业量若当时完成只要5分钟,正确率为98%。第三天完成要12分钟(做不出的可查书完成),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68%。一周后完成要半个小时,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45%。实验结果一出,学生都笑了,我趁机问学生:“你们打算怎么做?”从此,学生养成了今日知识今日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同学能当堂完成作业并记住主要知识。到课前提问或考前复习提问时,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回答出来,有次公开课,听课老师赞叹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另外还要注重在生活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每个人来说这是终身受益的, 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中的知识白白流走。例如:在讲日本这个重要国家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了解日本哪些地理知识呢?”就会有不少学生竞相发言自己从书刊杂志、电影电视或其它学科中了解到的日本知识,讲不出的又想表现的同学就有点后悔,怪自己平时没留意。再如:讲到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时,我有意列举东西部、南北方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气候特点讲出来,结果有些同学讲得生动、真实。我趁机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记忆力强、见识广,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到了其他地区或平时看书时,只要多留意,一定会不亚于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果然如此,以后地理课上减少了沉默者,多了真正的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我也从同学们的见识中增加了不少知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自然而然形成了。
三、 培养主动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我认为学好地理除了做到: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图。有人说:“学地理就是学地图”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充分接触地图、学好用好地图。
以中国政区图的学习运用为例: A、引导看图:省界线和国界线有什么不同?首都图列和一般城市的图例有什么不一样? B、启发讲图:你能数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吗?沿海省级行政单位自北向南有哪些?从鸭绿江口逆时针方向讲出我国有哪15个陆上邻国?山东省的相邻省级单位有哪些? C、利用“34=2+23+4+5”和“三步填记法”来记忆。“34=2+23+4+5”:指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包括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刚好是22345比较好记;“三部填记法”:一步是2+4+5,二步是东部11个边缘省,三步是四个三(三步中的四个三是指把剩下的12个省分为四个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以及剩下的陕西、甘肃、青海)。 D、把突出的内容进行描图:用红笔描出首都北京和自己所在省份,用绿笔把我国的国界线描出来,用蓝笔把长江和黄河描出来;在四至点上“插上”四面红旗。 E、在以后各章中做到经常用图:长江与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单位?第三级地势阶梯上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位于湿润区的有哪些省?等等。通过看图、讲图、描图、填图、用图、甚至画图的“多步曲”之后,同学们对中国政区图了如指掌,并且也学会了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学习地图了。
四、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每一节课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地理好象是以记忆为主的学科,其实更需要理解分析。所以要求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要经常分析理解、积极联想。例如:在讲完三种旧能源(煤、石油、水电)和书上的风能、核能、太阳能、沼气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之后,我问学生:“新能源共有几种呢?”不少同学异口同声说5种,我示意错了,又有学生说6种、8种、10种等等,我要求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哪里还储藏有能量呢?”这时候学生顿悟:生物能、矿物能、地震、火山、泥石流、雷鸣、闪电甚至其它星球上等等,到处都有能量储藏,原来新能源可以有无数种,等待同学们将来去发现、开采。又如:在学习完初一上册后,我用一节课对埃及这个国家(内容在下册,目的是保证同学都没有预习过)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1、尼罗河对埃及有哪些作用?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来讲早点开凿好还是等自己有钱有技术再慢慢开凿好?3、埃及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4、埃及应该着重发展哪些经济部门?讨论完后,要求每位同学做好自己的答案交到老师处保存,等下学期开学拿到新书后再对照,评价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在英国这节选修课里,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分四大组分别提出四个问题,讨论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互问互答。 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经常主动地提问、回答,地理课上学生爱动脑筋,并且会动脑筋;爱提出问题,并且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