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郑秀国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新天镇马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要求师生在课时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发展,获得最快乐的体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高效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如下思考。
  一、有效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它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备: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力求教学设计和课标要求吻合,和学生认知水平同步,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一致。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 
  1、备课标。课标、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根据教材、参考书,盲目地照抄照搬名家教案,上课时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作用,这样的备课不可能把教材真正钻研深、钻研透。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是源头、是方向,也是方法。读课程标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样,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由此可见,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2、备教材。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怎样做到这一点呢?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高效的课堂。②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备学生。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于教师的教,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在这种教案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教案);教师最渴望的是学生与自己(教案)亲密配合,最害怕发生的则是学生的学偏离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学效果不理想,那教师埋怨的往往是学生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学生没有与自己(教案)好好配合。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案,才是充满生机、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
    二、有效预习,熟知学习内容
  在多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差,畏难情绪重,主要是因为课前预习不到位,对学习内容比较陌生,不能适应老师上课的正常节奏,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从而导致听课效果差。因此,在课前预习的工作上,我讲明预习的要求并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
    1、牢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勤动嘴,多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初步感知课文。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手,勾画重点词句,初步体会课文内容。
    3、勤动脑,针对课后思考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4、勤动笔,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
    此外,每上一篇新的课文就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良好的课前预习帮助学生降低了课堂听课难度,增加了课堂听课的针对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注重过程体验,调动兴趣
  主动参与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而又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