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课堂成为小学生的乐园
【作者】 罗贤芬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象鼻中心校
【摘要】我们学习尝试教学理论,转变了曾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尝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敢于在教学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进步。【关键词】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 尝试
【正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他们的想法更加独特。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不高,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故而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让我们对现代教学茫然不知所措。随着“课堂育模年”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学习尝试教学理论,转变了曾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而敢于在教学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进步。
一、“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由低级到高级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①。学生伴随着自我统一性的发展,他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生活热情,他们的感情世界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他们展现自己才能的方式可能正好是我们的盲点,因为他们喜欢和表现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所鄙夷的。通过学习并结合教学实际我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尝试着赞美孩子的才华,尊重孩子的发展空间,“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一次我让二年级的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新学的生字,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记住了‘伤’。瞧,两个人碰在一起一用力就受伤。”的确,这个方法太棒了,经过他这一形象的记忆班上所有的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记住了这个我认为较难的生字。在认识“寻”字时也有好些学生在组内交流时是这样识记的:寻找东西一定是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如大山之中,找呀找把山都找来翻了个身,连很小的一寸的地方都不放过。对于孩子们这么好的识字方法我由衷的欣慰,发自内心的赞美。我告诉他们:“你们真棒!一个个汉字就像你们一样天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在唱歌、跳舞、在和我们说话。希望你们能和更多的生字交朋友。”赞美并尊重孩子使他们眼中绽放光彩、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汉字,从而解决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生字困难的问题。当然,我也提醒学生不能所有的字都这样释义,同时也交给他们更多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按同一偏旁识字等。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二、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对于一篇课文采用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
记得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我把握住了两个重点设计教学,一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扎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二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这篇课文是教育我们要爱护环境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呢?魏书生认为:“学生大脑智力活动差,并非没有智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能力的活动。”②思来想去我采用小组学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补充学习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了字词及常见的语文知识;采用和文本对话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采用比赛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用“我会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小练笔从而学会运用语言。在引导学生怎样爱护坏境方面我让学生去和文中的小洁进行了思维的碰撞,让他们充分想象小洁最后在寻找什么?学习的效率倘欲求其增加,我们除予以学生以个别自修的机会外,尚须予以共作的机会,使他们引起竞争的动机和共同讨论的习惯,而尤以后者为重要③。在那句“你还有别的想法吗?”的启发下孩子们合作探究讨论得出了以下答案:她在找垃圾桶,准备把香蕉皮扔进去;她在找渔网,准备把小男孩扔进湖水中的垃圾网起来;她在找公园广播室,准备提醒游客别往湖里扔垃圾;她在看还有哪儿也被游人扔了垃圾好快步过去捡起……孩子们的答案有十余中,各有各的理由,个个理由充足,下课铃声也响起可孩子们还不肯将高高举起的小手放下。我要说这么一堂课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让孩子们要如何爱护环境效果好的多,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必要手段。语文课的讨论式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个被认为最有用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显得低效和走过场了,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装饰。怎么优化这一环节,使它变得更加有序、有效率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更有效地合作讨论模式随之产生了,它让讨论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下。另外,从讨论重难点和小组合作氛围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学习。
我们的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班级讲授制度,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演示,仅局限于部分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其优点是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但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情况。因此,我们现在正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思路。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它往往流于表象,有时学生看似讨论得热热闹闹,实际有的内容和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找准重点和突破本课的难点,有的沉默不语,参与度不高。四、尝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不愿发展的师生,只因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激发足够的心理动力④。语文课上如果都是语文知识的重复学习一定会让学生心生厌倦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尝试在课堂上拓展知识,给孩子们介绍国际国内的新消息或给他们介绍感兴趣的知识,那时的他们眼中充满了渴求,有多少孩子迫不及待的问:“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一句“书上、新闻里、生活中”让孩子们开始喜欢看课外书了,也更热爱生活了,昔日的电视迷也由专看动画片改为先看看新闻了。同时我尝试着把游戏充分融进课堂,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使我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文献参考:
①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华夏出版社 1987年。
②龚春燕:《魏书生谈课堂教学》,第52页,漓江出版社,2010.12版。
③瞿葆奎:《教育心理》,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70页,2010.07版。
④唐功谦:《学法教法指导与心理资源开发》,第251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02版。
一、“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人由低级到高级存在五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①。学生伴随着自我统一性的发展,他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生活热情,他们的感情世界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他们展现自己才能的方式可能正好是我们的盲点,因为他们喜欢和表现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所鄙夷的。通过学习并结合教学实际我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尝试着赞美孩子的才华,尊重孩子的发展空间,“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一次我让二年级的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新学的生字,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记住了‘伤’。瞧,两个人碰在一起一用力就受伤。”的确,这个方法太棒了,经过他这一形象的记忆班上所有的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记住了这个我认为较难的生字。在认识“寻”字时也有好些学生在组内交流时是这样识记的:寻找东西一定是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如大山之中,找呀找把山都找来翻了个身,连很小的一寸的地方都不放过。对于孩子们这么好的识字方法我由衷的欣慰,发自内心的赞美。我告诉他们:“你们真棒!一个个汉字就像你们一样天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在唱歌、跳舞、在和我们说话。希望你们能和更多的生字交朋友。”赞美并尊重孩子使他们眼中绽放光彩、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汉字,从而解决了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生字困难的问题。当然,我也提醒学生不能所有的字都这样释义,同时也交给他们更多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换偏旁、按同一偏旁识字等。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二、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对于一篇课文采用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
记得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我把握住了两个重点设计教学,一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扎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积累;二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这篇课文是教育我们要爱护环境的。那么要怎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呢?魏书生认为:“学生大脑智力活动差,并非没有智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能力的活动。”②思来想去我采用小组学习、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补充学习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了字词及常见的语文知识;采用和文本对话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采用比赛记忆的方法让学生积累语言,用“我会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小练笔从而学会运用语言。在引导学生怎样爱护坏境方面我让学生去和文中的小洁进行了思维的碰撞,让他们充分想象小洁最后在寻找什么?学习的效率倘欲求其增加,我们除予以学生以个别自修的机会外,尚须予以共作的机会,使他们引起竞争的动机和共同讨论的习惯,而尤以后者为重要③。在那句“你还有别的想法吗?”的启发下孩子们合作探究讨论得出了以下答案:她在找垃圾桶,准备把香蕉皮扔进去;她在找渔网,准备把小男孩扔进湖水中的垃圾网起来;她在找公园广播室,准备提醒游客别往湖里扔垃圾;她在看还有哪儿也被游人扔了垃圾好快步过去捡起……孩子们的答案有十余中,各有各的理由,个个理由充足,下课铃声也响起可孩子们还不肯将高高举起的小手放下。我要说这么一堂课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让孩子们要如何爱护环境效果好的多,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必要手段。语文课的讨论式教学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个被认为最有用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显得低效和走过场了,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装饰。怎么优化这一环节,使它变得更加有序、有效率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更有效地合作讨论模式随之产生了,它让讨论处于有序可控的状态下。另外,从讨论重难点和小组合作氛围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学习。
我们的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班级讲授制度,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演示,仅局限于部分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其优点是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但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情况。因此,我们现在正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思路。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它往往流于表象,有时学生看似讨论得热热闹闹,实际有的内容和课文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找准重点和突破本课的难点,有的沉默不语,参与度不高。四、尝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不愿发展的师生,只因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激发足够的心理动力④。语文课上如果都是语文知识的重复学习一定会让学生心生厌倦的,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尝试在课堂上拓展知识,给孩子们介绍国际国内的新消息或给他们介绍感兴趣的知识,那时的他们眼中充满了渴求,有多少孩子迫不及待的问:“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一句“书上、新闻里、生活中”让孩子们开始喜欢看课外书了,也更热爱生活了,昔日的电视迷也由专看动画片改为先看看新闻了。同时我尝试着把游戏充分融进课堂,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使我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文献参考:
①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华夏出版社 1987年。
②龚春燕:《魏书生谈课堂教学》,第52页,漓江出版社,2010.12版。
③瞿葆奎:《教育心理》,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70页,2010.07版。
④唐功谦:《学法教法指导与心理资源开发》,第251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