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劣剖析

【作者】 秦继军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福德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语文要进行高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必然。但很多教师“反客为主”,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致使弱化教师地位,学生上课成了“看片”,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课堂的初衷。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优劣剖析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现实。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化教育技术的有力支撑,需要信息技术来更新教学手段,来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此依赖“过分”,把人的教育变成“机”的教育,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执行者,学生上课成了“看片”,这样的教学形式、手段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课堂的初衷。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再认识,正确定位其功能。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劣谈一点肤浅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不但能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还能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语文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手段单一,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讲台下却听得兴味索然的尴尬局面。但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中国石拱桥》时,上课伊始,切入各种各样石拱桥的录像,就能让现在没有见过以石筑 桥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 

(二)能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语文学习需透过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意境,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传统做法延长教学时间,一篇课文要用两、三节课才能讲完,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由于多种信息能同时作用于学生多种感官,在相同时间里就提高了学生知识的接受率,使得教学时间更更经济、更有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天地,然而在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

(一)取代了语文个性化教学。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灵撞。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和民主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发掘文中的美、字中的情,去感受、去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是学生思维与体验在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无论信息技术制作水平多高,你都无法用你的感知去代替所有人感知,你都会破坏别人脑中的“哈姆雷特”形象。所以,我们要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正确认识,不能被信息技术“统治”,它只是辅助工具,语文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不能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还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个性化交流。

(二)导致了语文内涵的苍白。近几年来,人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成热衷,大凡公开课,无不见亮丽花哨的多媒体视频。为抢人眼球,制作者在“多、亮、炫”上可谓“苦费心机”,整堂课都设计了形、声具备的动画,完全把学生吸引到动画中了。殊不知语文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信息技术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也是一段视频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选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也一样,也是利、弊相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认为主动权在我们教师手里,取舍是我们教学理念的凸现、教学方法的决择。我们应该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才是上乘。

(一)是否能突破难点。语文教学是围绕“三维目标”展开,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目的。是否运用信息技术,关键就是看借此能否突破难点、化解重点,能快速经济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能否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跟风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破坏语文的美。 

(二)是否从学生学习角度设计。信息技术进课堂,究竟是为了辅助教还是为了辅助学?目前,人们在语文教学中较多考虑的是教的因素,即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师教的质量。而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比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制作分层教学课件;比如教学《听潮》时,对于大多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视听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生长在沿海对大海司空见惯的学生,播放这些视听画面就可能产生负效应,禁锢他们思维,抑制他们想象。 

(三)是否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工具性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更需要交流。这儿的交流可以师生间,也可是生生间、甚至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的交流,这些的实现就非信息技术能做到了。如果仍用,以机代教、替代体验,那语文教学变味儿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走丢了。    

总之,语文教学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我们应该在充分分析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做一选择,不能迷信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我们提倡媒体常态化教学,但它的辅助定位不能变。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要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最终实现绩效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3】赖文继,关于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的探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