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心、爱心、耐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作者】 王有邦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丰乐乡双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传统的用“分数”或“考试”管理学生的方法不再总是有效。独生子女的增多,市场经济的诱惑,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都使往日一贯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受到了挑战。班主任承担着学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守卫者。俗话说“学高为范,身正为师”,班主任不但是传道解惑者,而且是德育工作的引领者,是班级工作的实施者。在新形势下,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从增强“信心”、倾注“爱心”、培植“耐心”着手,这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一、增强“信心”,忠于神圣天职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寄寓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希望。要想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大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使教育有一个大发展。教育的今天预示着科技发展的明天。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目前还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如义务教育的推广,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改善的速度势必加快,对此我们要有信心。没有这个信心,就不能指望安心从事教育工作了。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会因对于学生、对于教师本人,甚至对于教育缺乏信心或信心不足,而缺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目前造成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首先树立一种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胜信心。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必须要坚信一点:学生是有可塑性的。我们既不是“性善论”者,也不是“性恶论”者,我们坚信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没有那个学生天生注定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教师,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够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
做为班主任,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的“不听话”或“调皮捣蛋”而丧失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信心。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能力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不足,才有不断改进充实的余地。认识的提高和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反过来又会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确保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信心。
二、倾注“爱心”,视学生如弟妹、如子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爱的输出,只有象爱自己弟妹、子女一样的爱学生,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从《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如今妇孺皆知的“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可谓不深。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不遗憾地看到这种认识大多数时候均停留在纸上和口头上。由于市场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造成了脑体倒挂、行业失衡,两袖清风的穷教书匠被人瞧不上眼。我们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无论别人怎么说,做为教育工作者自身务必坚信:教育是神圣的,教师肩负的是历史使命!这一点是无论“大款”还是“大腕”都做不到的。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留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生,有的是初次离开父母、家庭、离开熟悉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关心与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
“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能够如此,即使愚顽之石也能被感化。攻城掠地之法“攻心为上”,用心去征服,用爱去唤醒和感化强敌。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以爱心去收拾“调皮捣蛋”或“不听话”的学生,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成功失败,皆至诚相待,以父母、以兄弟姐妹、以朋友的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之效果。
爱心是持久的、永恒的,是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能够表现出来的。如果只是在学生生病,在生活有困难或学习有障碍等“特殊”情况下才偶尔一显“师恩”,那不是爱心的含义;爱心也不是无原则的放任,放任自流是爱心的最大天敌。如果对受教育的学生不是心存爱惜与呵护,而是动辄训斥和打骂,方式简单,行为粗暴,这说明班主任的爱心还不够,工作方法还不到位。为克服较为普遍的训斥、体罚与打骂问题,首先必须从班主任自身着眼,检讨自己,培植爱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班主任若能视学生如弟妹、如子女、如朋友,推己及人,则粗暴可免。
三、培植“耐心”,能够经得起挫折的考验
耐心是一种美德,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种优良品质。耐心要求人们经得起事件和挫折的考验。班主任工作中的粗暴及打骂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班主任缺乏耐心或耐心不足有关,遇事急躁,故方法简单,所以,应该提倡班主任涵养“耐心”。
教育是十分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种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正所谓“因材施教”,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个人的成长,由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智力、品德、身体的发展,远不是一节课、一次考试所能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学习也好,品德的形成也罢,没有反复的历练和实践是不能成功的。有时候,由于学校与家庭、社会影响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这种反复性还会表现得特别顽固。这就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心急不得,要有耐心,要承受得住反复、长期与复杂的压力。
耐心要求班主任要克服急躁与粗暴,遇事冷静分析,三思而后行。对于学生的不佳表现甚至是违纪行为,我们不着急做定论、扣帽子,而是要问清楚行为背后有没有别的原因,这样一来粗暴、急躁的举动便不会产生。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老师的训斥: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种心浮气躁的心态只能导致一些非理智的粗暴行为。为今之计,我们不仅应有再一再二的雅量,还要有再三再四的肚量,要有愈挫愈奋的耐心。我们提供耐心,不是说遇事不要做果断的处理,那种无所作为,拖拉迁延,当断不断的表现,并非“耐心”之道。
综上所述,改进目前班主任工作中的态度粗暴、动辄打骂的问题,需要切实进行“综合治理”。要从班主任自身着眼,认真学习一些《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借鉴同行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从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心理做起,治标皆治本,在信心、爱心、耐心上做些修养工夫,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一、增强“信心”,忠于神圣天职
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寄寓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希望。要想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大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使教育有一个大发展。教育的今天预示着科技发展的明天。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目前还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如义务教育的推广,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改善的速度势必加快,对此我们要有信心。没有这个信心,就不能指望安心从事教育工作了。
信心是基于对事件前景分析而确立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会因对于学生、对于教师本人,甚至对于教育缺乏信心或信心不足,而缺少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目前造成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首先树立一种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胜信心。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必须要坚信一点:学生是有可塑性的。我们既不是“性善论”者,也不是“性恶论”者,我们坚信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没有那个学生天生注定不可教;只有不能教的教师,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着极大的关系,只要方法得当,教育是能够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
做为班主任,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的“不听话”或“调皮捣蛋”而丧失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信心。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能力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不足,才有不断改进充实的余地。认识的提高和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反过来又会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确保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信心。
二、倾注“爱心”,视学生如弟妹、如子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是爱的输出,只有象爱自己弟妹、子女一样的爱学生,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从《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如今妇孺皆知的“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可谓不深。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不遗憾地看到这种认识大多数时候均停留在纸上和口头上。由于市场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造成了脑体倒挂、行业失衡,两袖清风的穷教书匠被人瞧不上眼。我们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无论别人怎么说,做为教育工作者自身务必坚信:教育是神圣的,教师肩负的是历史使命!这一点是无论“大款”还是“大腕”都做不到的。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留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生,有的是初次离开父母、家庭、离开熟悉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关心与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
“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能够如此,即使愚顽之石也能被感化。攻城掠地之法“攻心为上”,用心去征服,用爱去唤醒和感化强敌。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以爱心去收拾“调皮捣蛋”或“不听话”的学生,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成功失败,皆至诚相待,以父母、以兄弟姐妹、以朋友的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感化金石之效果。
爱心是持久的、永恒的,是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能够表现出来的。如果只是在学生生病,在生活有困难或学习有障碍等“特殊”情况下才偶尔一显“师恩”,那不是爱心的含义;爱心也不是无原则的放任,放任自流是爱心的最大天敌。如果对受教育的学生不是心存爱惜与呵护,而是动辄训斥和打骂,方式简单,行为粗暴,这说明班主任的爱心还不够,工作方法还不到位。为克服较为普遍的训斥、体罚与打骂问题,首先必须从班主任自身着眼,检讨自己,培植爱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班主任若能视学生如弟妹、如子女、如朋友,推己及人,则粗暴可免。
三、培植“耐心”,能够经得起挫折的考验
耐心是一种美德,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种优良品质。耐心要求人们经得起事件和挫折的考验。班主任工作中的粗暴及打骂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班主任缺乏耐心或耐心不足有关,遇事急躁,故方法简单,所以,应该提倡班主任涵养“耐心”。
教育是十分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种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正所谓“因材施教”,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个人的成长,由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智力、品德、身体的发展,远不是一节课、一次考试所能决定的。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学习也好,品德的形成也罢,没有反复的历练和实践是不能成功的。有时候,由于学校与家庭、社会影响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这种反复性还会表现得特别顽固。这就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心急不得,要有耐心,要承受得住反复、长期与复杂的压力。
耐心要求班主任要克服急躁与粗暴,遇事冷静分析,三思而后行。对于学生的不佳表现甚至是违纪行为,我们不着急做定论、扣帽子,而是要问清楚行为背后有没有别的原因,这样一来粗暴、急躁的举动便不会产生。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老师的训斥: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种心浮气躁的心态只能导致一些非理智的粗暴行为。为今之计,我们不仅应有再一再二的雅量,还要有再三再四的肚量,要有愈挫愈奋的耐心。我们提供耐心,不是说遇事不要做果断的处理,那种无所作为,拖拉迁延,当断不断的表现,并非“耐心”之道。
综上所述,改进目前班主任工作中的态度粗暴、动辄打骂的问题,需要切实进行“综合治理”。要从班主任自身着眼,认真学习一些《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借鉴同行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从研究学生心理、认识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心理做起,治标皆治本,在信心、爱心、耐心上做些修养工夫,无疑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