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校本研修——“合作学习”之感悟
【作者】 陈 刚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岷江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宜宾市岷江路小学坐落在酒都宜宾北岸,与五粮液集团毗邻。近年来随着五粮液集团的发展壮大,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自我认同感差,学习缺乏动力,不愿与人交往和合作,班集荣誉感不强等心理问题,本校开展了“合作学习”校本研修项目,研究“合作学习”。
一、追寻“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教学”早期的代表主要是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家”,他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兴于美国的“合作学习”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建构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而在90年代初,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进而掀起了对“合作学习”理论的深层次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再是一个求同的模式,而是一个存异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可以建构不同的学习结果。它有三个学习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知识由学生建构而成;三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大量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参与其间的交流。这样彼此争论、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社会学认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有社会性交往、合作因素的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当今重大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创造学理论指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来说,小组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大部分都产生于小组交流合作之中。
现代教心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学习情境是合作学习情境。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单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是生生之间交流的多边活动。
以上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依据,合作与自主,合作与创新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显而易见,合作学习彰显着“课标”精神,为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所谓合作学习,即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合作交往的形式:一是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往。即生生交往,是集中在学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基础上的对称性交往,各小组成员均按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有效合作的目的。二是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扬长补短、拓展空间,资源共享,让思维碰撞,思想放飞。小组之间的合作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不仅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以学习伙伴和向导的姿态出现,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知情目标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结构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向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变;教学方法从单一灌输,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转变;教学组织从个体独立向分组合作转变。这种课堂交往,是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主旨在于促成有效性的学习,因此,合作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异质分组,使学生能合作。做法是: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个性心理、智力发展、思想品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根据这些情况,合理分成均衡的4-6人合作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前后桌,以便合作讨论交流,并选定一名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组织、汇报工作。这样分出来的小组,成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组内合作奠定了基础,为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不过,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每个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表现,必要时可作调整,以尽量保持组间同质,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使合作交往范围更为开放。
(二)宣传激励,使学生愿合作。宣布合作小组后,学生中产生了两种倾向:一是学困生的自卑感、畏惧心。他们认为自己是小组中最差的,讨论问题时用不着自己发言,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二是优等生的自豪感、满足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本组的“领导”,沾沾自喜,不求上进。针对这两种思想,教师应反复对学生讲清实施合作学习小组的意图和好处,并且明确宣布:分组是暂时的,组长是可以更换的,中等生、学困生只要肯努力,虚心请教,经过一段时间,进步快的就可以在本组或其它组升组长。相反,组长要是一松劲,也会被取而代之。有了这样的机制,学生明确了方向,个个“争优创先”劲头十足,自然形成了组间明争,组内暗赶的局面,为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进步都事关小组成绩,若只给小组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而不对小组进行奖励,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优于单独学习的效果。因此,当合作学习小组实现阶段目标时,必须对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会继续努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奖励的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贺卡、小红花,评选优秀小组等形式。
(三)授之以法,使学生会合作。要使小组合作行之有效,必须培训学生的基本合作技能。为此,注重“听、说、疑、评、组”的培养尤为重要。①教会学生听。要求学生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题,要学会倾听,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②教会学生说。在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是知识内化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要为学生提供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③教会学生疑。即质疑,听不懂时,请同学进一步的解释。对别人的发言敢于持批判的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④教会学生评。包括自评和他评,要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为补充,相互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与同学的认知相对比,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使自我评价变成自我启迪、自我发展的过程;⑤教会学生组织。合作学习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织者。要求组织者善于组内分工,善于归纳、总结发言,善于组织和主持小组合作学习。
(四)创设舞台,使学生爱合作。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将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法则等外化成直观的实物或可操作的程序,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观与同伴直接参与活动,经历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有合作的空间想合作。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才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合作。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当教学中出现疑点、难点而使用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的机会,而且让“集体智慧”使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在归纳总结规律时,组织合作。小学数学的法则、规律等,往往是用较抽象的语言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因此,在得出规律性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合作。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合作,既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旧知识的理解,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知识体系。
(四)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合作。动手操作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思考和练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发挥“1﹢1>2”的作用,也才能使学生心灵手巧,在相互浸染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在一题多解时,组织合作。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历简单,考虑问题角度过于单一。因此,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六)在单元复习时,组织合作。每当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一般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整理。这时组织合作,让学生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达到查漏补缺,共同建构知识。
五、实施“合作学习”的体会
开展“合作学习”的校本研修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强调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而且还奉还了学生的时空,创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促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因素的相互作用,顺应教育科学化的需求。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尝试成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里,自尊、自信、自强,启动了内驱力,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抬”起头来,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实践表明: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的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认同感。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这一地位的变化也会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学的成功。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是分小组进行的,如果小组内有一位同学学习不好,就会影响该小组的成绩。因此,各合作小组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景,平时就注意组内同学的互相帮助,精诚团结,自然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他们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享受到“小老师”的乐趣,增强了自豪感;学困生由于得到优等生的帮助,在合作讨论时减轻思想压力,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添新的动力;中等生又得到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萌发了上进的决心。这一平台让学生因才得教,各有所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合作学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师通过“互赖理论”、“接触理论”的引领,指导“合作小组”成员发展成合作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人交往和合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样是一件愉快的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这个理。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尝试教育理论,研究合作学习方法,把握合作时机,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能达成合作学习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追寻“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教学”早期的代表主要是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家”,他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兴于美国的“合作学习”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建构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而在90年代初,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进而掀起了对“合作学习”理论的深层次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再是一个求同的模式,而是一个存异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可以建构不同的学习结果。它有三个学习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知识由学生建构而成;三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大量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参与其间的交流。这样彼此争论、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社会学认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有社会性交往、合作因素的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当今重大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创造学理论指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来说,小组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大部分都产生于小组交流合作之中。
现代教心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学习情境是合作学习情境。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单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是生生之间交流的多边活动。
以上理论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依据,合作与自主,合作与创新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显而易见,合作学习彰显着“课标”精神,为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所谓合作学习,即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其合作交往的形式:一是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往。即生生交往,是集中在学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基础上的对称性交往,各小组成员均按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有效合作的目的。二是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扬长补短、拓展空间,资源共享,让思维碰撞,思想放飞。小组之间的合作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不仅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以学习伙伴和向导的姿态出现,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知情目标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学结构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向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变;教学方法从单一灌输,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转变;教学组织从个体独立向分组合作转变。这种课堂交往,是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主旨在于促成有效性的学习,因此,合作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异质分组,使学生能合作。做法是: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个性心理、智力发展、思想品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根据这些情况,合理分成均衡的4-6人合作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前后桌,以便合作讨论交流,并选定一名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组织、汇报工作。这样分出来的小组,成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组内合作奠定了基础,为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不过,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每个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表现,必要时可作调整,以尽量保持组间同质,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使合作交往范围更为开放。
(二)宣传激励,使学生愿合作。宣布合作小组后,学生中产生了两种倾向:一是学困生的自卑感、畏惧心。他们认为自己是小组中最差的,讨论问题时用不着自己发言,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二是优等生的自豪感、满足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本组的“领导”,沾沾自喜,不求上进。针对这两种思想,教师应反复对学生讲清实施合作学习小组的意图和好处,并且明确宣布:分组是暂时的,组长是可以更换的,中等生、学困生只要肯努力,虚心请教,经过一段时间,进步快的就可以在本组或其它组升组长。相反,组长要是一松劲,也会被取而代之。有了这样的机制,学生明确了方向,个个“争优创先”劲头十足,自然形成了组间明争,组内暗赶的局面,为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进步都事关小组成绩,若只给小组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而不对小组进行奖励,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优于单独学习的效果。因此,当合作学习小组实现阶段目标时,必须对小组给予奖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才会继续努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奖励的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贺卡、小红花,评选优秀小组等形式。
(三)授之以法,使学生会合作。要使小组合作行之有效,必须培训学生的基本合作技能。为此,注重“听、说、疑、评、组”的培养尤为重要。①教会学生听。要求学生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题,要学会倾听,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②教会学生说。在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是知识内化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要为学生提供探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说、敢说、会说;③教会学生疑。即质疑,听不懂时,请同学进一步的解释。对别人的发言敢于持批判的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④教会学生评。包括自评和他评,要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为补充,相互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由自己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与同学的认知相对比,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使自我评价变成自我启迪、自我发展的过程;⑤教会学生组织。合作学习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织者。要求组织者善于组内分工,善于归纳、总结发言,善于组织和主持小组合作学习。
(四)创设舞台,使学生爱合作。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将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法则等外化成直观的实物或可操作的程序,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觉器观与同伴直接参与活动,经历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有合作的空间想合作。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才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合作。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当教学中出现疑点、难点而使用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的机会,而且让“集体智慧”使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在归纳总结规律时,组织合作。小学数学的法则、规律等,往往是用较抽象的语言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因此,在得出规律性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合作。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组织合作,既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旧知识的理解,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知识体系。
(四)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合作。动手操作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思考和练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发挥“1﹢1>2”的作用,也才能使学生心灵手巧,在相互浸染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在一题多解时,组织合作。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历简单,考虑问题角度过于单一。因此,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六)在单元复习时,组织合作。每当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一般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整理。这时组织合作,让学生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达到查漏补缺,共同建构知识。
五、实施“合作学习”的体会
开展“合作学习”的校本研修教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强调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而且还奉还了学生的时空,创建了学生发展的平台,促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因素的相互作用,顺应教育科学化的需求。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尝试成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里,自尊、自信、自强,启动了内驱力,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抬”起头来,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实践表明: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的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认同感。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这一地位的变化也会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学的成功。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是分小组进行的,如果小组内有一位同学学习不好,就会影响该小组的成绩。因此,各合作小组为了实现美好的愿景,平时就注意组内同学的互相帮助,精诚团结,自然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他们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享受到“小老师”的乐趣,增强了自豪感;学困生由于得到优等生的帮助,在合作讨论时减轻思想压力,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添新的动力;中等生又得到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萌发了上进的决心。这一平台让学生因才得教,各有所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合作学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师通过“互赖理论”、“接触理论”的引领,指导“合作小组”成员发展成合作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人交往和合作是一件愉快的事,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样是一件愉快的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这个理。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尝试教育理论,研究合作学习方法,把握合作时机,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能达成合作学习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