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访方式的创新及实践研究
【作者】 刘永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小学
【摘要】为加强家、校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教育蓝天,我们必须创新家访方式,注重过程,强化家访实践,力争让每次家访有实效,能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关键词】家访 创新 主体 内容 实效
【正文】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思想和情感的桥梁,也是教师联系家长共建教育平台、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家访意义重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方法,拓展家访途径,力争取得更好家访效果,助推学校德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用多年家访实践,诉说我对家访的看法和心得。
一、丰富家访主体
传统家访,班主任是主体,而班主任往往是执行学校的硬性规定或班级工作确实需要而不得已为之,不仅不心甘情愿,还带着怨气。这样的家访工作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不利于教师与家长推心置腹的交流,更无法实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教师与家长的平等性。而且教师的不良心境还会放大孩子缺点,掩盖孩子优点,给家长造成孩子不可教育的错觉。所以,我认为家访工作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家访主体数量这点上应该扩大,班主任要参与,科任教师也要参与,学校德育办、教育处也应成为家访工作的主角。甚至还可以聘请校风监督员、优秀学生的家长,共同构建家访团队。当然,人多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交流,带去多维度的信息,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优点,立体式地营造学生成长氛围。同时,也为家长制定家庭教育措施提供参考。
二、优化家访内容
过去家访,多是学生在校情况不好或是“惹事生非”,确需家长帮助教育而进行的。这种被动式的家访,由于教师准备匆忙,没有过多地搜集整理学生在校信息,也没有与科任教师进行针对性交流,致使家访主题过于单一,大多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等,很少涉及到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习惯方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更没有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而且在交流方式上,也大多采取告状式、说教式、责问式、分配任务式的家访模式,把学生的“错”转嫁于家长头上,训斥家长,致使家长不能与你共同站在教育孩子的平台上。这种不尊重家长的家访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在摈弃的同时,要做到语气委婉,即使是后进生、问题生的家长,我们也要态度和蔼地与之交流,尽可能把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说全说透,再针对学生不足或缺点共商教育良策。在这儿,我还有一个感受,我们家访工作,要面临很多家长,而且这些家长文化层次不一,教育认识有高低之别,我们在交流时,尺可能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特别是一些有“护短”观念的或行为粗鲁的家长。另外,选择好交流时间和地点也非常重要,最好是采取预约家访模式,让双方都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系统交流。
三、拓展家访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事流动加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教师不能访家,只能访家长,而家长又与学生分隔他乡,这就给家访工作要取得实效带来极大难度,更不易建立教育合力氛围。幸运的是现代科技,特别是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像QQ、微信、电话、邮件等方式的出现,有效地拓展了家访途径,解决了家访时家长不在家的联系问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方式虽然便利快捷、能减小家访成本,但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直观与真实,更无法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情感互动。所以,我认为家访应尽可能回归传统模式,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商议,不得已而借助第三方平台。当然,为了扩大家访面,提高家访效率,我们除了开展个别家访活动外,我们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家校恳谈会、家长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教学开放日、“教师进万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拓展家校联系平台。这些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可灵活自由,开学或期中、期末都可进行,教师或学校应做好统筹安排,合理设计。
四、化解家访难题
随着进城务工加剧,农村留守子女增多,在监管上出了“空档”,虽然有年迈的“爷字辈们”照看,能解决学生生活问题,但学生真正需要管扶的措施、方法都是他们欠缺的。也就是说“隔代教育”总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共创家校教育合力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应对此更加重视,把做好“隔代教育”的家访问题提上重要研究日程,创新方法,正确化解。除了上面谈到留守子女家访问题外,家访工作还遇到很多难度,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残疾人家庭的家访问题,贫困生、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家访问题等,都成为我们现实家访的棘手问题。所以,我们不光要丰富家访主体,更要优化家访内容,让家访更有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运用家访成果
与家长携手,共创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是我们家访的主要目的。为此,教师不能单兵作战,要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积极性,使他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在学校,老师就是父母;在家里,父母就是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家庭是学生的第二个学校,家长要发挥教育作用。只有当家长认识到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与学校、与教师联系,共同为学生撑起一片教育蓝天。有了这片蓝天,家校互动才有真正平台,教师也才能开展传统意义的家访活动,与家长谈学生在校表现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在家管理应注意的事项,甚至教师对此还可采取帮扶资助措施等。家校平台建好后,家长、教师都要积极运用家访交流中制定的措施,把家访成果化为教育手段、帮扶措施,积极为帮助学生快乐成长服务。
总之,要使家访工作取得实效,更适合新时期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家访主体,与家长、学生共同携手,创新方式,注重过程,强化家访实践,力争让每次家访有实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爱莲,《中学班主任工作》。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孔琼珍,浅谈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2005。
一、丰富家访主体
传统家访,班主任是主体,而班主任往往是执行学校的硬性规定或班级工作确实需要而不得已为之,不仅不心甘情愿,还带着怨气。这样的家访工作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不利于教师与家长推心置腹的交流,更无法实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教师与家长的平等性。而且教师的不良心境还会放大孩子缺点,掩盖孩子优点,给家长造成孩子不可教育的错觉。所以,我认为家访工作必须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家访主体数量这点上应该扩大,班主任要参与,科任教师也要参与,学校德育办、教育处也应成为家访工作的主角。甚至还可以聘请校风监督员、优秀学生的家长,共同构建家访团队。当然,人多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交流,带去多维度的信息,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优点,立体式地营造学生成长氛围。同时,也为家长制定家庭教育措施提供参考。
二、优化家访内容
过去家访,多是学生在校情况不好或是“惹事生非”,确需家长帮助教育而进行的。这种被动式的家访,由于教师准备匆忙,没有过多地搜集整理学生在校信息,也没有与科任教师进行针对性交流,致使家访主题过于单一,大多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等,很少涉及到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习惯方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更没有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而且在交流方式上,也大多采取告状式、说教式、责问式、分配任务式的家访模式,把学生的“错”转嫁于家长头上,训斥家长,致使家长不能与你共同站在教育孩子的平台上。这种不尊重家长的家访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在摈弃的同时,要做到语气委婉,即使是后进生、问题生的家长,我们也要态度和蔼地与之交流,尽可能把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说全说透,再针对学生不足或缺点共商教育良策。在这儿,我还有一个感受,我们家访工作,要面临很多家长,而且这些家长文化层次不一,教育认识有高低之别,我们在交流时,尺可能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特别是一些有“护短”观念的或行为粗鲁的家长。另外,选择好交流时间和地点也非常重要,最好是采取预约家访模式,让双方都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系统交流。
三、拓展家访途径
近年来,随着人事流动加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教师不能访家,只能访家长,而家长又与学生分隔他乡,这就给家访工作要取得实效带来极大难度,更不易建立教育合力氛围。幸运的是现代科技,特别是通信业的迅猛发展,像QQ、微信、电话、邮件等方式的出现,有效地拓展了家访途径,解决了家访时家长不在家的联系问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方式虽然便利快捷、能减小家访成本,但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直观与真实,更无法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情感互动。所以,我认为家访应尽可能回归传统模式,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商议,不得已而借助第三方平台。当然,为了扩大家访面,提高家访效率,我们除了开展个别家访活动外,我们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家校恳谈会、家长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教学开放日、“教师进万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拓展家校联系平台。这些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可灵活自由,开学或期中、期末都可进行,教师或学校应做好统筹安排,合理设计。
四、化解家访难题
随着进城务工加剧,农村留守子女增多,在监管上出了“空档”,虽然有年迈的“爷字辈们”照看,能解决学生生活问题,但学生真正需要管扶的措施、方法都是他们欠缺的。也就是说“隔代教育”总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这就给我们共创家校教育合力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应对此更加重视,把做好“隔代教育”的家访问题提上重要研究日程,创新方法,正确化解。除了上面谈到留守子女家访问题外,家访工作还遇到很多难度,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残疾人家庭的家访问题,贫困生、学困生、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家访问题等,都成为我们现实家访的棘手问题。所以,我们不光要丰富家访主体,更要优化家访内容,让家访更有效果,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运用家访成果
与家长携手,共创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是我们家访的主要目的。为此,教师不能单兵作战,要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积极性,使他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在学校,老师就是父母;在家里,父母就是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家庭是学生的第二个学校,家长要发挥教育作用。只有当家长认识到及时沟通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与学校、与教师联系,共同为学生撑起一片教育蓝天。有了这片蓝天,家校互动才有真正平台,教师也才能开展传统意义的家访活动,与家长谈学生在校表现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在家管理应注意的事项,甚至教师对此还可采取帮扶资助措施等。家校平台建好后,家长、教师都要积极运用家访交流中制定的措施,把家访成果化为教育手段、帮扶措施,积极为帮助学生快乐成长服务。
总之,要使家访工作取得实效,更适合新时期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家访主体,与家长、学生共同携手,创新方式,注重过程,强化家访实践,力争让每次家访有实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爱莲,《中学班主任工作》。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孔琼珍,浅谈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