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不能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罗周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镇小学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和动力。在极其需要创新品质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
【正文】爱因斯坦曾说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问题意识是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学生既不会质疑生问,又没有胆识敢问,也没有方法会问、善问。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发挥奠基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应把学生问题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之列,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下面,我将用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感受向你陈述。
一、启发质疑,使学生“生”问
提问是问题形成之后的输出。即使这个问不提出来,其实它也已经产生。而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那就要在问题产生的“源头”上下功夫,做文章。“问”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学生心理认识与学生客观周围出现“不和谐”,即矛盾,学生才会去质疑,去思考,从而“生”出问来。有人说,问题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而我认为,真正会质疑的人不仅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进行感知,即使是常人都认为是“和谐”的事物,他仍然可能感知出“不和谐”因素来。这些都是缘自“质疑”,所以我说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去质疑,“是与非”都应保持质疑态度。这样学生才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校长论坛上所说:“没有好奇心和纯粹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小学生天性“好奇”,具有强烈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我们知道,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能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运用“看似错误的、不合乎常识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理解,激发学生问题研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后,让学生选择“草船骗箭”和“草般借箭”中的一个作文章题目。学生都选择了前者,都认为是“骗”而不是“借”。我就抓住这两字激发学生思考,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好奇心被调动。最后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三、搭建平台,使学生敢问
有了问题,还需提出来。而现在很多学生不想问,不敢问,担心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这是没有问的勇气和胆量的原因所致。为此,我们应搭建平台,营造良好“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传统语文教学,深受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居高临下,独揽课堂,学生成了被灌的对象、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主体性压制的课堂,学生自然没有“说话”的权利,更不会有提问的勇气。所以,要使学生具有敢问的胆量,我们还得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敢说”基础上“敢问”。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运用鼓励化解学生“被嘲”担心。许多学生不敢问,源于对自身不自信,担心自己问题过于简单或天真、没有价值而受到教师指责和同学嘲笑。这就需要我们解开学生心结,增强“问”的勇气,增添“问”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常运用鼓励方法,肯定学生问得好、问得妙、问得切中要害。在多次表扬下,学生自然有“问”的信心,不但能放开思维想问,还能放开包袱敢问。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有了好问题,还得好的“问”的方法,才能取得“问”的良好效果。小学生还没有好的“问”的策略,需要我们教给。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授予学生方法的有效载体。
(一)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能激思引趣,富有启发性,能把课文关键之处或主要内容化为教学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出文章,聚焦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近似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提出后,自然激起大增。我们顺势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准确。
(二)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三)变“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总之,语文要完成奠基任务,我们不能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极其需要创新品质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培养。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这种理念,并实施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具有较强问题意识打上持久战。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2】丁钢主,《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启发质疑,使学生“生”问
提问是问题形成之后的输出。即使这个问不提出来,其实它也已经产生。而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那就要在问题产生的“源头”上下功夫,做文章。“问”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学生心理认识与学生客观周围出现“不和谐”,即矛盾,学生才会去质疑,去思考,从而“生”出问来。有人说,问题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而我认为,真正会质疑的人不仅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进行感知,即使是常人都认为是“和谐”的事物,他仍然可能感知出“不和谐”因素来。这些都是缘自“质疑”,所以我说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去质疑,“是与非”都应保持质疑态度。这样学生才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校长论坛上所说:“没有好奇心和纯粹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小学生天性“好奇”,具有强烈好奇心,对新生事物总喜欢问个“为什么”。我们知道,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能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运用“看似错误的、不合乎常识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理解,激发学生问题研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后,让学生选择“草船骗箭”和“草般借箭”中的一个作文章题目。学生都选择了前者,都认为是“骗”而不是“借”。我就抓住这两字激发学生思考,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好奇心被调动。最后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三、搭建平台,使学生敢问
有了问题,还需提出来。而现在很多学生不想问,不敢问,担心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这是没有问的勇气和胆量的原因所致。为此,我们应搭建平台,营造良好“问”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传统语文教学,深受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居高临下,独揽课堂,学生成了被灌的对象、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主体性压制的课堂,学生自然没有“说话”的权利,更不会有提问的勇气。所以,要使学生具有敢问的胆量,我们还得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敢说”基础上“敢问”。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运用鼓励化解学生“被嘲”担心。许多学生不敢问,源于对自身不自信,担心自己问题过于简单或天真、没有价值而受到教师指责和同学嘲笑。这就需要我们解开学生心结,增强“问”的勇气,增添“问”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常运用鼓励方法,肯定学生问得好、问得妙、问得切中要害。在多次表扬下,学生自然有“问”的信心,不但能放开思维想问,还能放开包袱敢问。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有了好问题,还得好的“问”的方法,才能取得“问”的良好效果。小学生还没有好的“问”的策略,需要我们教给。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授予学生方法的有效载体。
(一)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能激思引趣,富有启发性,能把课文关键之处或主要内容化为教学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出文章,聚焦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近似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提出后,自然激起大增。我们顺势开展讨论交流,学生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准确。
(二)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三)变“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总之,语文要完成奠基任务,我们不能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极其需要创新品质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培养。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新。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这种理念,并实施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具有较强问题意识打上持久战。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2】丁钢主,《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