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

【作者】 杨 清

【机构】 四川省通江县永安中学校

【摘要】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学科,学过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学,特别是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同学,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在课下做题时不会。”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值得物理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研究的问题。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学生只要能回答“是什么”即可。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就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
【关键词】:高中物理 概念 处理方法
【正文】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具体可以如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2、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二、重视理解和掌握物理常用的处理方法
  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和形成了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学生逐步领会和掌握这些方法,如:理想模型、 等效替代法、近似处理方法。
  1、把研究对象、过程视为理想模型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物理过程可以说都是理想模型,例如在研究对象上有:质点、轻杆、轻绳、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光源、光线、原子模型;又如在研究物理过程时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弹性碰撞、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等。所以在解答物理问题时,最关键的是:1.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并把研究对象视为适当的物理模型;2.分析物理过程,并找出物理规律。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背的很熟,但是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其主要一个原因是他们不会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正确的模型。这个本领如果没有学会,就只能是老师教一个,他就会一个,老师不教,他就不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下功夫教给学生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等效替代法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合力与分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电阻的串联与并联、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都是等效法在物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等效法在物理解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物理模型的等效替代;物理过程的等效替代;作用效果的等效替代。
在应用等效法解题时,应知道两个事物的等效不是全方位的,只是局部的,特定的、某一方面的等效。因此在具体的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一方面等效,这样才能把握住等效的条件和范围。
  3、近似处理法
  在中学物理研究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常常用到近似处理这种方法。例如,我们在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我们往往研究电荷之间的静电力,而不考虑电荷之间的万有引力,这时因为电荷之间的万有引力远小于静电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或忽略相对很小的量,这也是近似处理。再比如,对打击碰撞问题,常常有学生问:重力到底考虑不考虑?这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像分析-综合法、临界分析法、反证法、图像法等等,也是在中学物理中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教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是我觉得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当然,除了这些要想学好高中物理还需要其他的各方面因素,然而这两个看似简单,但是,却往往被大家忽视,因此值得我们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