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如何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作者】 蔡春秀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花板小学校
【摘要】: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需要授予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获得语文成功体验,感受到语文学习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语文爱好实践者,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跨越。【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学会 会学
【正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些都是关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育至理名言,要求通过教学培养,让学生不仅达到能学、学会目标,最主要的就是有择优学习能力,达到会学境界。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跨越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学会”进行,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前进的导向灯。没有目标就像在黑夜中摸索,没有终点和目的地,既不能让人感到愉快,也不能激发人的动力。现在“00后”小学生,很多不爱学习,其原因就是不会制定学习目标而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没有愉悦体验就无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先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吧。我们要引导学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制定明确适宜的学习目标,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好高骛远的目标会使学生无法达到,不但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反而会伤了学生兴趣。过低目标太容易实现,无法激励学生奋斗决心。如新学期伊始,让学生拟订本期应达到哪些目标,识多少汉字,背多少课文,写多少日记,看多少课外书等。
二、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高尔基所说:“不知道明天该做何事的人,是很不幸的。”说明了安排计划的重要性。学生有了学习目标,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详细安排,有目标实现的详细步骤。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需要学生把学习目标细化到每月,每周,甚至到每天,分割成小的片段,这样既容易管理,又方便学生检查是否完成。在了详细安排,学生就知道今天我该做什么,该达到什么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事可做”,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或全靠教师牵着鼻子走。
三、让学生学会选择利用学习资料
荀子在《劝学》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定也善于借助学习工具,选择和利用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而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啃书本”,不知道语文学习还需要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料,或者什么时候利用资料和利用什么资料。现在市面上流行《英才教程》或《字词句》,这些资料囊括教材上的所有重点、难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信手拈来”。但这样,学生虽完成了作业练习,却没有思考,不能发展思维和提升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料,不能做资料的傀儡,一说到完成作业,心中便想到了翻书抄,而不是主动思考,或继续学习去找答案。
四、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更需要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前预习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小学生自学能力还很差,但这不是我们不安排预习的理由,相反,我们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前期,我们可以引导,就是给学生出示预习要点、思考问题及尝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概括学习目标、领悟学习重点、探索解决难点的方法。并通过预习,让学生尝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进入课堂。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必须在反复阅读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工具书上去“查找”,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三步走”,完成预设任务。一是通读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二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三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三步都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能质疑问难。
五、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倡导自学能力培养,就不否定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必要的合作、探究学习更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快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它以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体。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接受,二是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而发现式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合作进行。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学生自能学会,就需要我们授予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知识。除了授方法之外,我们教师要有持之以贯的教学恒心,做好长期培养的心理准备,分阶段、分步骤地在各个年段进行,有计划、有层次地落实。我相信,学生在精心培养下,不久就会实现由学会到学会的跨越,成为爱学、乐学的语文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10.9。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石峰,《走进语文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l。
一、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前进的导向灯。没有目标就像在黑夜中摸索,没有终点和目的地,既不能让人感到愉快,也不能激发人的动力。现在“00后”小学生,很多不爱学习,其原因就是不会制定学习目标而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没有愉悦体验就无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先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吧。我们要引导学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制定明确适宜的学习目标,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好高骛远的目标会使学生无法达到,不但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反而会伤了学生兴趣。过低目标太容易实现,无法激励学生奋斗决心。如新学期伊始,让学生拟订本期应达到哪些目标,识多少汉字,背多少课文,写多少日记,看多少课外书等。
二、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高尔基所说:“不知道明天该做何事的人,是很不幸的。”说明了安排计划的重要性。学生有了学习目标,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详细安排,有目标实现的详细步骤。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需要学生把学习目标细化到每月,每周,甚至到每天,分割成小的片段,这样既容易管理,又方便学生检查是否完成。在了详细安排,学生就知道今天我该做什么,该达到什么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事可做”,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或全靠教师牵着鼻子走。
三、让学生学会选择利用学习资料
荀子在《劝学》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定也善于借助学习工具,选择和利用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而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啃书本”,不知道语文学习还需要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料,或者什么时候利用资料和利用什么资料。现在市面上流行《英才教程》或《字词句》,这些资料囊括教材上的所有重点、难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信手拈来”。但这样,学生虽完成了作业练习,却没有思考,不能发展思维和提升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料,不能做资料的傀儡,一说到完成作业,心中便想到了翻书抄,而不是主动思考,或继续学习去找答案。
四、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更需要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前预习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小学生自学能力还很差,但这不是我们不安排预习的理由,相反,我们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前期,我们可以引导,就是给学生出示预习要点、思考问题及尝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概括学习目标、领悟学习重点、探索解决难点的方法。并通过预习,让学生尝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进入课堂。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必须在反复阅读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工具书上去“查找”,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三步走”,完成预设任务。一是通读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二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三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三步都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能质疑问难。
五、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倡导自学能力培养,就不否定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必要的合作、探究学习更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快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这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它以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体。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接受,二是发现。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而发现式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合作进行。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学生自能学会,就需要我们授予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我的知识。除了授方法之外,我们教师要有持之以贯的教学恒心,做好长期培养的心理准备,分阶段、分步骤地在各个年段进行,有计划、有层次地落实。我相信,学生在精心培养下,不久就会实现由学会到学会的跨越,成为爱学、乐学的语文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10.9。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石峰,《走进语文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