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无招胜有招 ――正视校外美术教育中对作品的评价
【作者】 张洁
【机构】 江苏省常熟市少年之家
【摘要】校外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特殊性造成其评价体系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和要求,面对这种特殊性,校外美术评价体系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研究。本文不去理会那些之乎者也的课堂教学评语,而是从另类视角出发,阐述个性本源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希望重视孩子画面背后可贵的、天然的精神世界,给予肯定,正视评价的盲点。【关键词】评价、美术教学评价、过程、无法而法
【正文】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继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美术课与其他课的整合等方面之后日趋被重视,然而在多元化美术教学环境之中,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仍有一些景况亟待改革。
一、评价的标准不是“像不像”
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孩子的眼界局限于教师的范画,思维空间较为封闭狭小,几次听课,听到过儿童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画。”此时,老师的回答是:“别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这样的对白听起来或许很温馨、充满人性化,并且有逻辑性。可是,一再深入下去,问题就出现了:涂鸦是儿童的天性,没有绝然的不会画,只有想对于参照物的画不像。“我不会画”的深层意思不正是:我不会照着老师画,我和老师画得不一样。这时,孩子的思想开始局限了,而老师的一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一笔便将孩子的思维全部的收拢了,局限了它们全部的想像。环视周围的大气候,我们失落了什么?是统一兜售的用笔用色用墨,不得越师尊半步;还是讲桌下齐刷刷复制的范画,印刷的“好”就五颗星星,“坏”就岌岌否定?试问,将全班的师生看作一个同体的画画人,重复描画几十遍,什么感受?“画的很像”,这绝不应该是一位美术教师运用的评价词汇。
二、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重要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连接,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1﹞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有着指导意义。要懂得,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景领悟能力不强,盲目无法避免,弯路必须要走!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地引导:给儿童恰当的互评机会,指出相互的优缺点,设置任务有助于激发其对学习对象的探究欲望,从而拓展出更强烈的绘画兴趣;还可以采用试验性评价的方式,例如:让孩子自己用水和墨在宣纸上进行试验,观察水多墨少或水少墨多产生的不同的画面效果,体验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水墨效果,让他们分析怎样的笔法或墨法能表现怎样的画面效果,既使表述的不好,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三、无招胜有招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师石涛归结出此话,历久不衰,正有其道理所在: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著;忘法,才能不为法所缚,才是对技法的超越。从大格局讲,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到忘却。“艺术表现技巧不能脱离审美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美术家所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们独特审美认识的。”﹝2﹞可见,放任感性涂鸦与严格要求技法都是正道,不相悖。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后是情感。表面看,儿童是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去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这与成人的视角不同,往往是他们会在同伴的作品中发现他人需要表达出的特殊意义,有时,在一片脏兮兮、乱糟糟中他们发现了一片美妙。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该从只重视技法的教育观中走出来,技能学习往往隐藏在作品的交流中、反复尝试地过程间……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让儿童体验到画画过程的欢娱。月亮本来是圆的,看不见月圆的是我们;孩子本来是会画画的,看不见的还是我们。孩子的画面无错,错的是成人的审视点。“一个完全的道中人对自己是浑然不觉的。”﹝3﹞儿童作画时就是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任它东西南北风。成人丟了灵气,作画顾忌太多,逸气太少,很难进入佳境,而艺术生命之妙,正妙于神,妙于道,妙于浑然不觉。参看大师齐白石的《小鱼来了》,画面上一根细细的线,自上而下几条小鱼嬉戏左右,画面并不复杂,令人激赏的是画面那氤氲的童趣与画面背后透露的禅意,以至于“天下争传老画师”。即使大师,他们也在探索,也在追逐稚趣,使自己的思想不灰蒙,使自己的作品灵光不灭。走下讲台,看看四周大笔挥挥的孩子,悬垂的手腕,低凝的眉目,拙而不笨的笔触;曙红色的太阳,三青色的云朵,大红的西瓜盛在盘子里,盘子却嵌在草地里!本该不协调的调子却显示出异常和谐的氛围,粗糙却击人灵魂,无法而法为至法的禅理在儿童那里得到了最一目了然的诠释。
鼓励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幅作品,因为石是山的缩小,小小的石头同样蕴含着山的大气魄。这是绘画世界的禅学,也许教师一句智慧性地评价就能点亮禅圃前的一根灯芯,倘若在他们长大成为画者时,还能有这种禅境,那,便是大师!
我们教育评价方式中一个平凡的转化或许就能辅导出一个神话。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4页.
﹝2﹞《美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82页, 第171页.
﹝3﹞北鱼, 《国画与禅》, 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108页.
一、评价的标准不是“像不像”
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孩子的眼界局限于教师的范画,思维空间较为封闭狭小,几次听课,听到过儿童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会画。”此时,老师的回答是:“别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这样的对白听起来或许很温馨、充满人性化,并且有逻辑性。可是,一再深入下去,问题就出现了:涂鸦是儿童的天性,没有绝然的不会画,只有想对于参照物的画不像。“我不会画”的深层意思不正是:我不会照着老师画,我和老师画得不一样。这时,孩子的思想开始局限了,而老师的一句:“老师会来帮助你的”,一笔便将孩子的思维全部的收拢了,局限了它们全部的想像。环视周围的大气候,我们失落了什么?是统一兜售的用笔用色用墨,不得越师尊半步;还是讲桌下齐刷刷复制的范画,印刷的“好”就五颗星星,“坏”就岌岌否定?试问,将全班的师生看作一个同体的画画人,重复描画几十遍,什么感受?“画的很像”,这绝不应该是一位美术教师运用的评价词汇。
二、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重要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映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连接,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1﹞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有着指导意义。要懂得,儿童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景领悟能力不强,盲目无法避免,弯路必须要走!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地引导:给儿童恰当的互评机会,指出相互的优缺点,设置任务有助于激发其对学习对象的探究欲望,从而拓展出更强烈的绘画兴趣;还可以采用试验性评价的方式,例如:让孩子自己用水和墨在宣纸上进行试验,观察水多墨少或水少墨多产生的不同的画面效果,体验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水墨效果,让他们分析怎样的笔法或墨法能表现怎样的画面效果,既使表述的不好,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三、无招胜有招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师石涛归结出此话,历久不衰,正有其道理所在:有法、无法都是对技法的执著;忘法,才能不为法所缚,才是对技法的超越。从大格局讲,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到忘却。“艺术表现技巧不能脱离审美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美术家所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他们独特审美认识的。”﹝2﹞可见,放任感性涂鸦与严格要求技法都是正道,不相悖。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后是情感。表面看,儿童是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去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这与成人的视角不同,往往是他们会在同伴的作品中发现他人需要表达出的特殊意义,有时,在一片脏兮兮、乱糟糟中他们发现了一片美妙。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该从只重视技法的教育观中走出来,技能学习往往隐藏在作品的交流中、反复尝试地过程间……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让儿童体验到画画过程的欢娱。月亮本来是圆的,看不见月圆的是我们;孩子本来是会画画的,看不见的还是我们。孩子的画面无错,错的是成人的审视点。“一个完全的道中人对自己是浑然不觉的。”﹝3﹞儿童作画时就是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任它东西南北风。成人丟了灵气,作画顾忌太多,逸气太少,很难进入佳境,而艺术生命之妙,正妙于神,妙于道,妙于浑然不觉。参看大师齐白石的《小鱼来了》,画面上一根细细的线,自上而下几条小鱼嬉戏左右,画面并不复杂,令人激赏的是画面那氤氲的童趣与画面背后透露的禅意,以至于“天下争传老画师”。即使大师,他们也在探索,也在追逐稚趣,使自己的思想不灰蒙,使自己的作品灵光不灭。走下讲台,看看四周大笔挥挥的孩子,悬垂的手腕,低凝的眉目,拙而不笨的笔触;曙红色的太阳,三青色的云朵,大红的西瓜盛在盘子里,盘子却嵌在草地里!本该不协调的调子却显示出异常和谐的氛围,粗糙却击人灵魂,无法而法为至法的禅理在儿童那里得到了最一目了然的诠释。
鼓励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幅作品,因为石是山的缩小,小小的石头同样蕴含着山的大气魄。这是绘画世界的禅学,也许教师一句智慧性地评价就能点亮禅圃前的一根灯芯,倘若在他们长大成为画者时,还能有这种禅境,那,便是大师!
我们教育评价方式中一个平凡的转化或许就能辅导出一个神话。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74页.
﹝2﹞《美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82页, 第171页.
﹝3﹞北鱼, 《国画与禅》, 四川美术出版社, 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