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 洪

【机构】 宜宾市翠屏区宗场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文教学,尤其是起步作文教学,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都有难教的感受。未曾接触过作文的小学生对作文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消极心态,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话套话一大堆;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条理,更谈不上内容了……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一、当前习作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不当 
  有些老师一开始就从写作技巧、布局谋篇、文采等方面进行指导,而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步阶段,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如果一味地灌输写作方面的要领,只能是揠苗助长。还有些老师害怕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五花八门不合规矩,干脆给学生规定写作的统一模式,结果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相反,还有一部分老师面对宽泛的作文要求,干脆什么都不作指导,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中下游学生常常是咬着笔杆无从下手。 
  (二) 家长要求过高、干涉过多 
  现在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学习也非常重视,每次孩子做完作业都得经家长检查。而家长在读孩子的文章时都抱着成人的眼光,因此在他们眼里,孩子的作文可谓是一无是处。于是家长们常常惊呼:“你这是什么作文呀?完全不知所云!重写!”结果沮丧的孩子只得乖乖地回到书桌前重新提起笔。刚才费了好大劲写的文章在爸爸妈妈眼里竟然这么糟糕,我是不是很笨啊?孩子一边提笔一边思索着。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迟迟不动笔,便“帮”了起来。家长在一旁说,孩子则像个记录员似的“唰唰”地动着笔。“妈,这件事明明不是这样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懂什么?这叫艺术虚构!就这样写!”被无端的一顿数落,孩子心中所有的真实都被抖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对作文充满了迷茫。
  (三) 教学评价单一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写完交给老师,任务就完成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大部分教师也是“忙”字当头,对交上来的作文只是打个成绩,粗略地写几句评语,甚至评语都没有,就发还给学生,算是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学生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或几句泛泛而谈的评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草率的评价让作文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得不到肯定和有效的指导,自然对习作没有兴趣,而习作水平就难以提高了。
  二、起步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让学生敢写
  三年级是学生从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的阶段。不少教师因为害怕学生写不好作文,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今天我们要写作文,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怎么写!”没想到这样反而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作文在学生心目中成了一只可怕的拦路虎,于是,一说到写作文就头疼。另外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作文诸多挑剔,一味训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更加不敢写。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 “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所以,当我们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应该努力地发现它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等等,我们都应该极力表扬。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耐心细致的加以指导。只要学生能努力地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二)注重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写
  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如何下笔是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写事的文章,要告诉学生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写事情的经过,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写具体。写人的文章,可以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并通过所写内容表现人物的特点。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在每次写作以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学会恰当的运用。还可以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写出来的作文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了。
  (三)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能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使学生感到作文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他们就会把作文当作一种乐趣,一种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也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充满童真童趣,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而且他们更喜欢用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学生写天上的白云,有的想象成软绵绵的棉花糖,有的想象成各种动物在天上不停地变化着。这些赋有诗情画意的想象是多么的纯真。在《井底之蛙》续写中,青蛙跳出了井底,到集市上去游逛了一圈,发现自己的很多同伴被人类剥掉皮在出售,吓得赶紧逃回了井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发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要写出一篇好作文很难,难就难在把内容写具体,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不注意积累,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血有肉,情感细腻。
  (四)读写结合,降低写作难度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随机生成。
  (五)注意选题,让学生有话可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生活,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六)通过讲评激励学生
  叶圣陶先生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修改是关键。但是一些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修改,或同桌互相修改。这对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无疑是拔高了要求。如何进行修改,老师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比如,老师选一篇文章集体进行修改。从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具体、有无错别字等方面改。同时,不能只挑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去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
  另外,发表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杨东教授说:学生作文的发表,可以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发表可以多种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成功,可以网络发表、班刊发表、作文园地发表、朗读发表等。这样持之以恒,修改作文已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愿做的事。这样既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调动了学生修改的积极性,又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章的面貌,有效地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习作教学应从起始阶段抓起,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