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设计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李华云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中心校
【摘要】破除套路式教学,创新设计,让课堂互动、灵动起来,多一些物理位置的变化,多一些思维上的“对撞”,使学生在与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中学得数学知识,习得数学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 灵动课堂 创新设计
【正文】传统数学课堂,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教师讲一遍、学生做一片,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和“题海型”的训练,致使学生无法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更满足不了小学生天生好动涉奇的学习需求,因而兴趣丧失。这正与孔子教育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渐行渐远,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破除套路式教学,创新设计,让课堂互动、灵动起来,多一些物理位置的变化,多一些思维上的“对撞”,使学生在与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中学得数学知识,习得数学素养。下面,我结合实践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创新设计灵动的课堂教学。虽是拙见,但愿能“引玉”,求得斧正。
一、实行民主教学,构建情感化课堂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这种对话应是平等的,没有俯视,也没有仰视。师生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思维上的交融。为此,要使小学生如此高度参与课堂学习,需要教师构建学生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少一些约束,即就是实行民主教学,构建情感化课堂,让学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二、联系学生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脱离了生活,数学更无生命和无趣。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现象中学数学、做数学,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趣味。例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可带学生到操场进行生活教学。让学生估测校园旗杆的高度,怎么测量?勇敢的同学大胆猜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三、注重动手操作,构建探索型课堂
新课标要求构建探索型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设计,把教与学都要变成以“做”为中心实践型数学。这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这就大大压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在讲“观察图形”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用土豆或萝卜等家里常见的蔬菜切成小正方体,在课上同学们摆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又从不同方位去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这样比单纯教师的说效果要好。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运用现代设备,构建媒体化课堂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渐普及。现在“班班通”已经实现,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设备,构建媒体化课堂,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中,感受现代科技对于改善教学、改善生活的绝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严密古板的数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知识的重、难点可用文本美化形式加以强化突出;知识纲要可用图示明晰再现;答题不再是冷冰冰的红“√”或“×”,而是及时的奖励或信息的提示以便再努力。特别是对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也不致于因知识链条未衔接好而形成恶性循环,他可以自已选择弱点揣摩消化从而掌握巩固。
五、实行分层教学,构建梯度式课堂
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理想,实现“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梯度式课堂,实行分层教学。为了准确生动地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必须要如实摸底,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学力上的梯度和知识上差异,教师能根据这个差异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能吃饱,能消化,以达到“优生飞、差生追”的目的。
六、注重激励评价,构建灵动型课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思维才会灵动,课堂才会生动互动。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学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张思明,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学生创造力的舞台,《北京教育》,2009.1。
一、实行民主教学,构建情感化课堂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这种对话应是平等的,没有俯视,也没有仰视。师生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思维上的交融。为此,要使小学生如此高度参与课堂学习,需要教师构建学生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少一些约束,即就是实行民主教学,构建情感化课堂,让学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二、联系学生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脱离了生活,数学更无生命和无趣。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现象中学数学、做数学,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趣味。例如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可带学生到操场进行生活教学。让学生估测校园旗杆的高度,怎么测量?勇敢的同学大胆猜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
三、注重动手操作,构建探索型课堂
新课标要求构建探索型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学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设计,把教与学都要变成以“做”为中心实践型数学。这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这就大大压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在讲“观察图形”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用土豆或萝卜等家里常见的蔬菜切成小正方体,在课上同学们摆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又从不同方位去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这样比单纯教师的说效果要好。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运用现代设备,构建媒体化课堂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渐普及。现在“班班通”已经实现,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设备,构建媒体化课堂,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中,感受现代科技对于改善教学、改善生活的绝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严密古板的数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知识的重、难点可用文本美化形式加以强化突出;知识纲要可用图示明晰再现;答题不再是冷冰冰的红“√”或“×”,而是及时的奖励或信息的提示以便再努力。特别是对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也不致于因知识链条未衔接好而形成恶性循环,他可以自已选择弱点揣摩消化从而掌握巩固。
五、实行分层教学,构建梯度式课堂
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理想,实现“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梯度式课堂,实行分层教学。为了准确生动地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必须要如实摸底,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学力上的梯度和知识上差异,教师能根据这个差异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能吃饱,能消化,以达到“优生飞、差生追”的目的。
六、注重激励评价,构建灵动型课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思维才会灵动,课堂才会生动互动。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学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张思明,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学生创造力的舞台,《北京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