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策略培养
【作者】 王莉娜
【机构】 山东省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年级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年级的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年级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 选材激趣
小学生英语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者,他们正处于9~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新课标提出:小学英语课程目的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兴趣第一”的原则。
2. 教学方法多样,培养阅读能力
(1)扩大积累,丰富词汇
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短语就如同建造房子的砖瓦,没有砖瓦无法建成高楼大厦,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学会积累词语。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标地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以免他们到了高段只会读图片上的东西,而不认识英语单词。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重听说能力而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识记外,在课后阅读遇到新词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比如,在阅读后,我都要求学生把它们摘抄在一本小本子上,有空时就拿出小本子背诵记忆。教师还可经常帮助学生识记,可把新词汇做成卡片,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复习。复习的形式有抢答、中英文翻译、师说英文解释生说出词汇。5分钟的复习词汇量不应太多,最好每次5个单词或短语。这样既不给学生增加压力,还使他们有了成功感,感觉自己每天都有所收获。
(2)精泛结合,加深记忆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弱,词汇量少,知识面较窄,语法知识欠缺,为此,需要教师在适当的阅读课中对小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精读指导。课堂精读课我常采用下列模式进行:以听→说为主线,并以分→总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流程图如下:
Start是语言环境的创设,即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我通过Pre-reading Activity,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帮助其找到阅读定位。Language inputs可有words、phrases或sentences。在一开始进行语言点的输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点并掌握重要词汇。我遵循的原则是:“从机械性操练到意义性操练”。机械性操练是从语言的表象出发,解决语言的认知;意义性操练是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出发,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Passage 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全文理解,再进行语言点的讲解。我经常采用以下步骤:
a. 听录音看短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
b.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了解。
c. 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
Output 阶段,让学生及时反馈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组织和积累,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方法有:
a. 完成课后练习,口头汇报。
b. 复述所学故事。复述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在复述时教师最好能给出一些关键词,先引导学生说,后让学生尝试说或借助图片让学生试着说,以此降低学习难度。
c. 对文章进行Silent Movie(配音)或Role Play(表演)。配音是最基本的朗读或背诵,表演是学生内化成自己语言后的输出。这个过程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表演,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兴趣大增。教师也可有选择地把部分内容和角色对话进行重点朗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短文中的一些新词、表达法,通过多次有兴趣的读、演,学生自然就熟练掌握了。读Asking the Way时,我要求学生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焦急的迷路者和聪明的引路人,急他人所急,但又要沉着、冷静。当我们在阅读课外材料A Big Orange and A Gold Cup时,学生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有的惊讶诧异、有的疑惑不解、有的怒气冲天、更有的得意洋洋,学生们读得热火朝天,犹如自己是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d.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或改编。这部分对学生的要求稍高,可在程度较好的学生中进行。这些学生在扩展时还能加上自己的不同的生活实例,运用自己掌握的短语和句型,使改编合情合理。
通过课堂上每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学生的词汇量猛增,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
阅读主要指默读,因为出声阅读受发音的影响,只能逐词阅读,速度慢,而且易疲劳,不能持久,且干扰他人。当阅读一开始教师就应提醒学生不要以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室里应形成一种默读的良好氛围。
(2)培养学生成组视读的习惯
小学生在默读时经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认,这既影响阅读速度,又阻碍对句子的理解。教师在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认读,例如:Ben lives in / a tall building. There are / twenty floors. He lives on / the seventh floor. Everyday / he takes the lift to go / up and down. Sometimes / he walks upstairs. / He likes walking. / It does / a lot of good / to his body. 进而逐步扩大到整句认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而小学生一旦遇到生词会急于查字典、问老师或同学,而不是通过上下文、文章背景知识等猜出词义。长此以往,必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阅读速度,也不利于智力的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经常引导学生做猜词的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
(4)培养学生阅读限时的习惯
即教师在做阅读训练时先约定阅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并要求尽量在所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毕。这种习惯养成后,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时间观念,提高阅读速度。平时教学时我先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然后分开小组,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既读得快又读得准。对这类学生教师检查过他的答案后给予奖励,即给小组加分。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中会集中注意力而提高阅读效率。
1. 选材激趣
小学生英语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者,他们正处于9~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新课标提出:小学英语课程目的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兴趣第一”的原则。
2. 教学方法多样,培养阅读能力
(1)扩大积累,丰富词汇
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短语就如同建造房子的砖瓦,没有砖瓦无法建成高楼大厦,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学会积累词语。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标地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以免他们到了高段只会读图片上的东西,而不认识英语单词。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重听说能力而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必不可少的识记外,在课后阅读遇到新词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比如,在阅读后,我都要求学生把它们摘抄在一本小本子上,有空时就拿出小本子背诵记忆。教师还可经常帮助学生识记,可把新词汇做成卡片,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复习。复习的形式有抢答、中英文翻译、师说英文解释生说出词汇。5分钟的复习词汇量不应太多,最好每次5个单词或短语。这样既不给学生增加压力,还使他们有了成功感,感觉自己每天都有所收获。
(2)精泛结合,加深记忆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弱,词汇量少,知识面较窄,语法知识欠缺,为此,需要教师在适当的阅读课中对小学生进行课堂阅读精读指导。课堂精读课我常采用下列模式进行:以听→说为主线,并以分→总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流程图如下:
Start是语言环境的创设,即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我通过Pre-reading Activity,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帮助其找到阅读定位。Language inputs可有words、phrases或sentences。在一开始进行语言点的输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点并掌握重要词汇。我遵循的原则是:“从机械性操练到意义性操练”。机械性操练是从语言的表象出发,解决语言的认知;意义性操练是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出发,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Passage 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全文理解,再进行语言点的讲解。我经常采用以下步骤:
a. 听录音看短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
b.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了解。
c. 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
Output 阶段,让学生及时反馈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组织和积累,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方法有:
a. 完成课后练习,口头汇报。
b. 复述所学故事。复述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在复述时教师最好能给出一些关键词,先引导学生说,后让学生尝试说或借助图片让学生试着说,以此降低学习难度。
c. 对文章进行Silent Movie(配音)或Role Play(表演)。配音是最基本的朗读或背诵,表演是学生内化成自己语言后的输出。这个过程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表演,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兴趣大增。教师也可有选择地把部分内容和角色对话进行重点朗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短文中的一些新词、表达法,通过多次有兴趣的读、演,学生自然就熟练掌握了。读Asking the Way时,我要求学生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焦急的迷路者和聪明的引路人,急他人所急,但又要沉着、冷静。当我们在阅读课外材料A Big Orange and A Gold Cup时,学生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不同话语,有的惊讶诧异、有的疑惑不解、有的怒气冲天、更有的得意洋洋,学生们读得热火朝天,犹如自己是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d.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或改编。这部分对学生的要求稍高,可在程度较好的学生中进行。这些学生在扩展时还能加上自己的不同的生活实例,运用自己掌握的短语和句型,使改编合情合理。
通过课堂上每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学生的词汇量猛增,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
阅读主要指默读,因为出声阅读受发音的影响,只能逐词阅读,速度慢,而且易疲劳,不能持久,且干扰他人。当阅读一开始教师就应提醒学生不要以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室里应形成一种默读的良好氛围。
(2)培养学生成组视读的习惯
小学生在默读时经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认,这既影响阅读速度,又阻碍对句子的理解。教师在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认读,例如:Ben lives in / a tall building. There are / twenty floors. He lives on / the seventh floor. Everyday / he takes the lift to go / up and down. Sometimes / he walks upstairs. / He likes walking. / It does / a lot of good / to his body. 进而逐步扩大到整句认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3)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而小学生一旦遇到生词会急于查字典、问老师或同学,而不是通过上下文、文章背景知识等猜出词义。长此以往,必会产生依赖思想,影响阅读速度,也不利于智力的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经常引导学生做猜词的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
(4)培养学生阅读限时的习惯
即教师在做阅读训练时先约定阅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并要求尽量在所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毕。这种习惯养成后,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时间观念,提高阅读速度。平时教学时我先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然后分开小组,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既读得快又读得准。对这类学生教师检查过他的答案后给予奖励,即给小组加分。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中会集中注意力而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