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 郑化奎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情入手,以情换情,以情激情,才能开启学生蒙昧的心扉,才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多年来,笔者对教学中情感的投入,青少年在成长中对情感的需求,教育爱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会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更是学生沐浴教育爱的过程,
一、用最高尚的情感教育去规范学生
  “教育爱”是对青年一代的关心和爱护,是一种纯洁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绝不是对青年一代的娇惯、迁就和溺爱,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爱的需求特别强烈,不同的爱对青少年不同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去年暑假我对我所带班级50名学生了走访调查。60%的学生经常沐浴在教育爱的雨露中,他们的性格乐观、开朗,积极向上。30%的学生经常处于被娇惯和溺爱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大都带有依赖性、软弱性、自私自利等不良因素。而10%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处于被冷落、被歧视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中则带有较多的固执、冷漠和怪癖。从以上调查中发现,教育爱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是按照下列步骤对学生施行教育爱的。
  第一,成立爱心帮扶小组,关爱差生。教师可以与差生一起谈心,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及前进中的障碍,也可以让爱心小组成员去帮助他们、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友谊的力量,逐渐改变他们悲观失望的情绪及破罐子破摔的人生态度,让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第二,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们学有所乐,学以致用,我在班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英语爱好小组、写作爱好者小组、音体美爱好者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等。我挤出部分班费作为小组活动经费,各小组成员每周定期开展活动,并给有所进步的同学以奖励。各小组间也可开展联谊活动,小组成员也可相互渗透相互加盟。这样,同学们的爱好广泛了,兴趣提高了,知识面也扩大了,原来的偏科现象经过一年的实践后,也大有好转。更重要的是,兴趣小组增强了班上的凝聚力,加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同学们的德育水平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原来无所事事的学生,现在找到了自己的乐土,培养了健康的兴趣与爱好,班上空前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第三,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成绩较差,自尊心很强而感情脆弱的学生,就要发现他们的优点,用放大镜看他们的优点,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经常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给他们制定的奋斗目标也应切合实际,不应过高,否则,他们多次尝试后,达不到目标,没有成就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自暴自弃,滑向不可挽救的深渊。当然对于差生的缺点与不足,也不能视而不见,而应采取委婉的方式给他提出来,并制定一定的措施,包括奖励措施在内,让他逐渐改掉坏习惯。
二、用情感的雨露去滋润学生嗷嗷待哺的心田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抓好了课堂教学,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情绪饱满,激情洋溢,语调抑扬顿挫,学生的情绪情感才会被感染和激发,师生才会弹奏出教育教学的美妙乐章。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师生间引起了情感共鸣,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愈讲愈起劲,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组织指挥能力,学生愈学愈有趣,就更能刺激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及调动原有知识的能力。师生间能如此默契地配合,何愁育不出良才呢?相反,如果师生间缺乏交流,缺乏搞好教学工作的共识,学生从内心里不喜欢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你,那么你说的话,学生就不会用心去听;你提的问,学生就不会用心去想;甚至连你所教的学科,学生都不会喜欢。如果造成这种局面,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又从何谈起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同的学生给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哪怕学生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都要适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在师生的长期合作中,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他应该追求的,什么是他应该舍弃的;学生就会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老师的期望。经过师生三年的愉快合作后,我班无论是在德育方面,还是在高考成绩方面都名列前茅。
   然而对那些成绩很好,狂妄、傲慢、轻浮的学生,就不能过多地给予赏识,必要的时候,还要予以惩罚,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体罚,也不是心罚,而是匡正学生学习态度的自然惩罚,是让学生体验挫折人生的一种手段,因为一帆风顺的人往往经不起大风大浪。有位教育家也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往往还不成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同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瞧不起老师、瞧不起同学,认为天下无敌。试想,这样的人才,即使每科成绩打满分,培养出来有何用呢?所以,作为孩子引路人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不能过多地给那种学生以掌声和鲜花,而要把他品德中那种不良的方面挖掘出来,告诉他“有才无德是庸才,有德有才才是全才。”而且还要给他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让他不能满足于现状,并且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他因为非智力原因没达到目标,就要适时地予以惩罚和提醒,以免他滋生骄傲自满,不求上进的不良习惯。当然对于这种学生,在他们实现目标后,也应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赏。总之,只有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给青少年以完整的教育爱,才能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来素质好、能力强、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