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李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大量语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关键词】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 提升 大量
【正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学习途径。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不是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在为“应试”服务,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舟车劳顿”,苦不堪言。这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高耗低效”,牺牲了学生大量语文实践机会,非但没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葬送。这种得不偿失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及时叫停,必须运用新课标理念掀起课改之风,创新教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做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现行教材不但文字优美,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强烈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插图,并提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个个都想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教师没有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叫他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思考老爷爷和小树的关系。
二、听一听,整体感知
听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听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听力”考试,许多教师忽略“听”的培养,导致学生“听不懂话”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听力培养,让学生在“听”中进行语文实践。方法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朗读;录音朗读课文,学生听后回答;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等。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多种平台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讨论船儿特征等,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中,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问一问,放飞想象
学起于思源于疑。质疑是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对司空见惯事物进行追问。小学生好奇心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他们的杰作,对于课文描写,更有许多地方要问。只要有诱思的载体和敢于放纵思维的氛围,他们都会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提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如石激湖面,荡起千层浪。个个踊跃发言,竞相表达自己想法,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我们就看不清文字,就不能学习。如此等等,学生在思维想象中打开了话闸子,争相把思维成果分享出来,在表达与倾听中发展了听、说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提升。
四、读一读,深化感悟
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朗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能通过朗读加以实现。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深化感悟,获得熏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后问: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感受与我们分享。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再把文中描写的依据说出来,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五、编一编,引导创新
无论是“编”故事还是“编”谎言,其实都是一种创造,都是思维的积极成果,都是根据现有事物通过联想而获得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编”造一些成果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菜园里》那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心”字,就提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下来?一个学生立即站起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这个“偏锅儿炒黄豆”的形象比喻,给我们无限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信赖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所以,我们要有意创设“编”的平台,让学生在“编一编”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培养的,也是在大量实践中提升的,我们要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规律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润生,有效教学的关注点——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课例的启示[J].小学教学设计,2009.10。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现行教材不但文字优美,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强烈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插图,并提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个个都想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教师没有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叫他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思考老爷爷和小树的关系。
二、听一听,整体感知
听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听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听力”考试,许多教师忽略“听”的培养,导致学生“听不懂话”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听力培养,让学生在“听”中进行语文实践。方法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朗读;录音朗读课文,学生听后回答;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等。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多种平台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讨论船儿特征等,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中,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问一问,放飞想象
学起于思源于疑。质疑是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对司空见惯事物进行追问。小学生好奇心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他们的杰作,对于课文描写,更有许多地方要问。只要有诱思的载体和敢于放纵思维的氛围,他们都会主动思考,积极发问。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提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如石激湖面,荡起千层浪。个个踊跃发言,竞相表达自己想法,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我们就看不清文字,就不能学习。如此等等,学生在思维想象中打开了话闸子,争相把思维成果分享出来,在表达与倾听中发展了听、说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提升。
四、读一读,深化感悟
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朗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能通过朗读加以实现。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深化感悟,获得熏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后问: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感受与我们分享。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再把文中描写的依据说出来,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五、编一编,引导创新
无论是“编”故事还是“编”谎言,其实都是一种创造,都是思维的积极成果,都是根据现有事物通过联想而获得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编”造一些成果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菜园里》那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心”字,就提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下来?一个学生立即站起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这个“偏锅儿炒黄豆”的形象比喻,给我们无限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信赖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所以,我们要有意创设“编”的平台,让学生在“编一编”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培养的,也是在大量实践中提升的,我们要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规律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润生,有效教学的关注点——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课例的启示[J].小学教学设计,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