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是什么
【作者】 方应龙
【机构】 贵州省沿河县中界中学
【摘要】在文献上,语文学科的来历倒记得明白,但是语文学科得名时,学界对这一门学科如何定义,却从未听人说起。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后来除了叶老的解释外,其他还有如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是语言和文化,是语言和文字,是工具,是文化等多种说法。本文由此认为,语文是什么,学界尚无定论;语文学科建设软弱,使语文教学效益难以提高。【关键词】语文得名 语文定义 语文教学效益
【正文】现代的语文知识教育可以从清朝末年算起,现代语文教育的字词读写和文章写作知识,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①,清政府先后开设的《字课》、《习字》、《作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课程里开始教学,从那时算来,语文独立设科教育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梁启超、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先驱认为《中国文学》名实不尽相符。该学科有文学亦有大量非文学,于是提议定名《国文》。梁启超1906年前后在长沙创办女子学堂,就设《国文》学科②。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就有“国文要旨”的规定③。
1922年民国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小学、初中设《国语》课,小学专教白话文,初中兼教白话与文言。高中仍设《国文》,教文言文。从1929-1949年的十年时间,国民政府一直设置《国语》课程,并对《国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五次修订,但一直规定《国语》讲授“白话文”。高中开设《国文》的课程却一直坚持到解放前④。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1950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母语课本时,接受了叶圣陶先生的建议,将沿用多年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作“语文”。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中学阶段共设14门课程,正式提出了“语文”这一学科名称。由此“语文”学科一直设置至今⑥。
语文学科形成后,该不该有一个定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定义,可以揭示出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更好地建设这一学科,更好地体现这一学科的价值;一门学科该怎么教,该怎么学,也是与学科的性质特点分不开的。并且,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判断其价值大小,决定其去留。
一门学科的定义的作用首先是解决这门学科是什么的问题。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在确定这一学科名称之后,学界先后有如: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是语言和文化,是语言和文字,是工具,是文化等多种说法⑥。语文这门学科的目标和任务,虽然从来就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迁,其目标和任务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要求。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设置《字课》《习字》《作文》等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字写字和用文字记录事物。后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先后开设《国文》《国语》课程。新中国语文50年,成立语文学科后,其语文性质、目的和任务经历了七次变化⑦。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教学任务上却提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要求。虽然半个多世纪的语文,其教材一直包含《国语》所主张的白话文和《国文》所主张的文言文两部分,但是总的说来,语文学科的定义、目标和任务等基本问题现在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华北人民政府接受了叶圣陶先生的建议,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名称。大多数后来叶老对“语”和“文”做的解释⑧也广为流传,可是叶老的解释并没有被学界作为语文学科的定义。
语文建设100年,“语文”的名称统一了《字课》《习字》《作文》《国语》《国文》等多种称呼,但其学科的定义、目标和任务,却迟迟没有公认的定论;本着对语文学科定义和定性重要性的认识,学界一直都在努力探讨语文学科正确的定义和定性。纵观语文定义和定性的不断变化,看起来是语文学科在不断发展,其实,语文概念涵盖范围不断扩大而含义却更加模糊,其实质不是语文学科建设的进步,而是语文学科建设的软弱。
由于语文的定义、目标和任务不断地变化,语文与其它各学科的关系也比较模糊。1950年语文学科名称确定后,1954年教育部《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明确小学语文科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语文是小学的主要学科。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以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要求语文对儿童进行语言、文学、科学知识和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四个方面教育⑨。后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其内容没有再从这四个方面明确分条表述,但语文教材一直都沿袭以编选优秀文章为主,并特别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选入和教学。现在的初中语文在前言中写着:“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娄的联系⑩。”语文课本中,从头到尾,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很少有语文知识集中教学的内容。面对一篇篇优秀的课文,优秀的语文老师们爱不释手,忙着查阅资料,连夜设计教学方案,逐一地对学生讲解与各文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老师要穿行于多种学科领域,依据那些优秀文章对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知识教育,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工程,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够胜任这项教学工作?同样,对于学习者而言,会有多少勤奋的学生,能够明白语文是什么?如此语文教学,其效益怎么不低下?
中学语文如此,大学语文又怎样呢?首先,在高等教育的专业中没有语文专业和学位;其次,语文教学大纲各执其政,教材和课程各不相同;再次,在高校各种专家职称中,也没有“语文教授”。这样的高等教育将会怎样培养语文教师呢?由此看来,从高校里走出的一批批语文教师,其实只是其他专业的副产品;语文学科建设一直缺乏高层次的建筑。
这么多年来,语文学科的建设实际上都是由文学家发言,语文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没有自己的专家来研究其性质,确定其课程任务,其弊病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文学家来确定语文学科,会不会受文学家的爱好影响呢?文学是一门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文学很重要,语文应该重视文学教育。当然,文学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成为语文课程?试想,文学家走进语文课堂,他是想看师生们欣赏文学作品呢,还是想看师生们如何学习语文?如果文学进入语文课程是因为它塑人的重要性,那么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也很重要,我们就完全可以把法律文书编入语文课程。
“语文”是什么?这应该是这门学科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语文建设100多年,这个问题学界如今尚无定论。2011年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既没有引用过去的定义,也没有给出新定义。
其实,我们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唯物辩证法,给一门建设上百年的语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笔者阅读了从1902年到2011年几十个语文课程标准(大纲),认为语文学科的建设,过去在这门学科的定义和内容界定问题上犯了很深的思想固化的错误,这个错误使语文学科的建设一直由文学家发言,致使语文学科建设软弱而缺乏本位的思考。这一固化的思维使得新世纪在全国20多个省进行广泛实验调研基础上编写出30000多字的新课标,仍然发展着过去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片面认识。由于语文学科缺乏本位的思考,使语文建设了100多年仍然力不从心,语文教学效益低下。我们应该尽快认识并改正这一错误,摆脱语文教育受错误传统因素影响,培养出语文学家。由语文学家从语文学科的独立价值角度,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义、定性,从而建设好高效的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①《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李华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②《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绪论>》苏立康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4月出版;
③刘国正《1950年“语文”替代了“国文”》,《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5日;
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王柏勋、曹洪顺,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
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始创“语文”》王本华 ,北京《新华每日电讯》9版,2012年12月07日;
⑩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七至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出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教育部2011年发布;
④⑤⑥⑨文献主要参照:《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922年民国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小学、初中设《国语》课,小学专教白话文,初中兼教白话与文言。高中仍设《国文》,教文言文。从1929-1949年的十年时间,国民政府一直设置《国语》课程,并对《国语课程标准》进行了五次修订,但一直规定《国语》讲授“白话文”。高中开设《国文》的课程却一直坚持到解放前④。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1950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母语课本时,接受了叶圣陶先生的建议,将沿用多年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作“语文”。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中学阶段共设14门课程,正式提出了“语文”这一学科名称。由此“语文”学科一直设置至今⑥。
语文学科形成后,该不该有一个定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定义,可以揭示出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更好地建设这一学科,更好地体现这一学科的价值;一门学科该怎么教,该怎么学,也是与学科的性质特点分不开的。并且,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判断其价值大小,决定其去留。
一门学科的定义的作用首先是解决这门学科是什么的问题。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在确定这一学科名称之后,学界先后有如: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是语言和文化,是语言和文字,是工具,是文化等多种说法⑥。语文这门学科的目标和任务,虽然从来就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迁,其目标和任务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要求。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设置《字课》《习字》《作文》等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字写字和用文字记录事物。后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先后开设《国文》《国语》课程。新中国语文50年,成立语文学科后,其语文性质、目的和任务经历了七次变化⑦。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教学任务上却提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要求。虽然半个多世纪的语文,其教材一直包含《国语》所主张的白话文和《国文》所主张的文言文两部分,但是总的说来,语文学科的定义、目标和任务等基本问题现在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华北人民政府接受了叶圣陶先生的建议,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名称。大多数后来叶老对“语”和“文”做的解释⑧也广为流传,可是叶老的解释并没有被学界作为语文学科的定义。
语文建设100年,“语文”的名称统一了《字课》《习字》《作文》《国语》《国文》等多种称呼,但其学科的定义、目标和任务,却迟迟没有公认的定论;本着对语文学科定义和定性重要性的认识,学界一直都在努力探讨语文学科正确的定义和定性。纵观语文定义和定性的不断变化,看起来是语文学科在不断发展,其实,语文概念涵盖范围不断扩大而含义却更加模糊,其实质不是语文学科建设的进步,而是语文学科建设的软弱。
由于语文的定义、目标和任务不断地变化,语文与其它各学科的关系也比较模糊。1950年语文学科名称确定后,1954年教育部《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明确小学语文科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语文是小学的主要学科。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以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要求语文对儿童进行语言、文学、科学知识和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四个方面教育⑨。后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其内容没有再从这四个方面明确分条表述,但语文教材一直都沿袭以编选优秀文章为主,并特别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选入和教学。现在的初中语文在前言中写着:“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娄的联系⑩。”语文课本中,从头到尾,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很少有语文知识集中教学的内容。面对一篇篇优秀的课文,优秀的语文老师们爱不释手,忙着查阅资料,连夜设计教学方案,逐一地对学生讲解与各文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老师要穿行于多种学科领域,依据那些优秀文章对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知识教育,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工程,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够胜任这项教学工作?同样,对于学习者而言,会有多少勤奋的学生,能够明白语文是什么?如此语文教学,其效益怎么不低下?
中学语文如此,大学语文又怎样呢?首先,在高等教育的专业中没有语文专业和学位;其次,语文教学大纲各执其政,教材和课程各不相同;再次,在高校各种专家职称中,也没有“语文教授”。这样的高等教育将会怎样培养语文教师呢?由此看来,从高校里走出的一批批语文教师,其实只是其他专业的副产品;语文学科建设一直缺乏高层次的建筑。
这么多年来,语文学科的建设实际上都是由文学家发言,语文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没有自己的专家来研究其性质,确定其课程任务,其弊病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文学家来确定语文学科,会不会受文学家的爱好影响呢?文学是一门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文学很重要,语文应该重视文学教育。当然,文学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成为语文课程?试想,文学家走进语文课堂,他是想看师生们欣赏文学作品呢,还是想看师生们如何学习语文?如果文学进入语文课程是因为它塑人的重要性,那么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也很重要,我们就完全可以把法律文书编入语文课程。
“语文”是什么?这应该是这门学科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语文建设100多年,这个问题学界如今尚无定论。2011年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既没有引用过去的定义,也没有给出新定义。
其实,我们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唯物辩证法,给一门建设上百年的语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笔者阅读了从1902年到2011年几十个语文课程标准(大纲),认为语文学科的建设,过去在这门学科的定义和内容界定问题上犯了很深的思想固化的错误,这个错误使语文学科的建设一直由文学家发言,致使语文学科建设软弱而缺乏本位的思考。这一固化的思维使得新世纪在全国20多个省进行广泛实验调研基础上编写出30000多字的新课标,仍然发展着过去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片面认识。由于语文学科缺乏本位的思考,使语文建设了100多年仍然力不从心,语文教学效益低下。我们应该尽快认识并改正这一错误,摆脱语文教育受错误传统因素影响,培养出语文学家。由语文学家从语文学科的独立价值角度,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义、定性,从而建设好高效的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①《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李华兴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②《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绪论>》苏立康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年4月出版;
③刘国正《1950年“语文”替代了“国文”》,《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5日;
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王柏勋、曹洪顺,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8期;
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始创“语文”》王本华 ,北京《新华每日电讯》9版,2012年12月07日;
⑩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七至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出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教育部2011年发布;
④⑤⑥⑨文献主要参照:《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