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理性思考

【作者】 唐小勇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小学校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一种理念时时放在心上纳入教学中,抓好载体,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能力 培养
【正文】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很好地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以及创造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必然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特别是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社会需要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服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弃了很多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致使学生学了却得不到应有的思维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应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作为一种理念时时放在心上纳入教学中,抓好载体,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学以思为贵。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佯装学习,思维并未参与其中。导致这种结果,很大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没有兴趣,学生当然不会聚焦心思、集中精力来学习,更不会有动力去执着追求和大胆探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激趣入手,尽可能挖掘教材的趣味因子,让课堂趣味丛生,能寓教于乐。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能力,让各个学力层次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带的愉悦,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深厚学习兴趣,他们的大脑皮质层会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去思考、去理解。例如教学《白杨》时,上课伊始,教师开始出示多媒体: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教师提问,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学生被媒体所吸引,兴趣被点燃,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寻找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是自发的,是积极的,就会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创新开展教学,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有句俗语这样说道:“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意境虽然是朦胧的,不可言传的,但不能认为我们思维也是“模模糊糊的”或“糊里糊涂的”。语文仍需理性思维,条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创新开展教学,加强教学流程设计,让学生学有程序,思有套路,从而形成条理学习,得到条理性思维培养。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加重视,因为涉及到教师领悟编路,理清文路,创设教路,指导学路的全过程。这“四路”之中,创设教路是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说它是关键,因为它要循序渐进地落实编路,层层深入地体现文路,灵活机动地指导学路。因此,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教师就要设计清晰、精当的教路,让作者思路沿着教师教路“自然流淌”,呈现出来,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感觉和糊里糊涂的思维。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初读后理不清课文头绪,我就抓住“火烧云上来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火烧云下去了”等语句,理清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这样教学,学生就更容易理清文章条理和层次,思维自然也就条理化了。
  三、揣摩关键词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句就是文眼,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的突破口。这样,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获得发展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加强语言表达,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语言是思维的的工具。新课标在“教学原则”一节中曾指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应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重要平台,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语言锻炼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口头说话训练或书面作文培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多的实践机会就是造句练习,在实践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着手。一是变换位置,使其充当不同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成份问题,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来。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变换词语意思,使其在不同句中呈现不同内容。例如“关切”一词,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变换句子形式,使其呈现不同感情色彩。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达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从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
  学生思维品质涉及内容较为丰富,训练的方法也如此多样。虽然我们不能处处做到,但我们必须要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积极意识和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养成的教育态度,抓好每一个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提高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石峰,《走进语文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l。
  [8]王萍,让思考性思维扎根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