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用影视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作者】 张薇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摘要】本文探究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影视资源,结合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课本知识,解读文化现象,同时引导正确地价值观,让学生在现代文化元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影视资源 语文教学
【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电视、电影、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精神享受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其直观性、形象性、综合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也迅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但由于他们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勇敢与鲁莽、文明与野蛮、义气与正义、自尊与固执、健康习惯与不良癖好等等的区别往往混淆不清,因而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喜爱,往往流于享受视觉刺激的层面,只将其当作快餐文化。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将学生感兴趣的影视艺术引入课堂,帮助教师更好的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传承中国文化,使他们在愉快的形象感受中,陶冶性情,丰富想象,感发意志,发展智力,培养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是值得我们努力去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此略作探讨。
一、发掘影视资源,感受传统文化。
  如今影视娱乐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什么“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等选秀节目铺天盖地而来,不但“笔迷”、“凉粉”“钢丝”等颇有些矫揉造作的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学生们也看得如痴如醉,甚至梦想着自己也能一夜成名,对于心理还不够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的中学生们,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会扭曲了他们的心态,甚至对于需要不断积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心生厌恶之心,觉得枯燥乏味、毫无用处。学生中出现的只知周星驰、周杰伦,而不知杜牧、李商隐的现象尤其使得我们语文教师们感到异常悲哀。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回避不是办法,不妨琢磨琢磨那些吸引学生的东西当中有没有可以用来正面引导他们的元素。
  比如周星驰,学生对其是喜爱有加。如《大话西游》对传统进行了颠覆,符合学生的叛逆心理。但的颠覆并非是无原则的、也并非是纯粹的搞笑,若剥去它喜剧的外壳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的悲剧性的内核。周星驰的电影中有对人生的抉择、使命、价值、意义等等传统主题的深刻探寻;其对原著的改编,台词的设计,不同场景的配乐都是为这些主题服务的。电影《功夫》中就运用了大量民乐,如古曲《将军令》等。学生们奉为搞笑经典的连续剧《武林外传》中典型搞笑的人物、情节,无一不是对现实社会人情世相的种种折射和讽刺。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都颇具中国的古风。《东风破》,歌名就取自与古曲名,曲调柔婉抒情,配器中运用二胡的一节更是其华彩乐段,歌词中“琵琶”一词,尤其给人以忧郁和神秘之感。虽有些R&B的西洋曲风,但仍然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神韵。流行歌曲《佛说》,歌词中的“错,错,错”“莫,莫,莫”就源自于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红酥手》。当老师从文化层面解读这些通俗影视作品或流行文化时,学生原本肤浅的理解,盲目崇拜,甚至崇洋媚外的心态,就会逐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审美的鉴赏,认识到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必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甚至有意识地从中汲取营养。
   二、鉴赏影视作品,引导价值评判。
  影视作品具有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逼真性、直观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深受革命传统影片的教育和熏染,影片中主人公饱满的斗志、坚强的意志、舍身为国的牺牲精神是我们从小学习的榜样。当然,那时影片的教育倾向性很明显。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我们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爱看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比如许多学生都爱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那充满了魔法和奇幻的世界似乎超脱了现实世界,但电影所表现的主题仍然是表现现实中的正义与邪恶,亲情和友情,个体生命的勇敢、坚韧和顽强。哈利·波特的机智、勇敢、友善助人和伏地魔的卑鄙、邪恶、不择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的内容是很东方的,很有禅意,那只孟加拉虎在印度教中也是有着特别寓意的,但是电影的外在包装却相当好莱坞化的,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在这部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电影里,探讨了如何看待信仰的问题。少年派驯服猛虎的过程,暗喻了我们每个人驾驭自己内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特别是陷入困境的时候,只有它可以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这些学生们钟爱的影视作品,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倾向,肯定、赞赏、敬仰美好的人和事,摈弃丑恶、卑劣、龌龊的人和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情节跳出,审视电影所传达的人文内涵。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从只看热闹的层次慢慢走出来,会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学会鉴赏和评品,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进而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学生还可以逐渐积累一些鲜活的写作素材,逐渐加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作文中常出现的对题旨把握模糊,表达幼稚、取材单一、价值观念混乱的现象,也将会有所改观。
三、借鉴影视手段,展开丰富联想。
  诗词鉴赏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认为那些古诗词距离自己太远,且不易理解,没有兴趣,就是理解字面的意思了,也难以展开丰富的联想,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蕴。若将影视艺术引入鉴赏过程,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鉴赏诗歌《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似乎只是诗人寻访友人不遇,抬头看到了友人家院墙外伸出来的一枝红杏。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诗就意境全无。怎样将画面和情感再现出来呢?不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制作电视散文导演的身份去设想,如何用电视画面再现这首诗。要求四人分别考虑:安排怎样的情节,配以怎样的背景、色调,哪些地方应用特写镜头,辅以怎样的音乐,并且说出理由。每个学生在从各自的角度去考虑的过程中,都必须将这首诗浓缩的语言“泡”开,学生就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了主动的参与,教师此时也很容易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了。原本枯燥的分析鉴赏,影视魅力的激发下,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学生会充分调动想象力,结合诗的内容和平时积累的影视素材,展现自己个性的创造,从而诗人的旨趣,友人的形象都会跃然纸上。
  不仅诗词鉴赏可以运用,一些文章段落的赏析析也同样可以,如《荷塘月色》一文,我们都知道,若是此文真用电影镜头表现出来,毋庸置疑,一定无法达到文字里表达出的效果,因为画面一旦变成真实的就阻断了观者的联想,而文字却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文字里的美是无可取代的。教师们让学生赏析里的修辞,品味动词的妙处,不都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吗?可是这种美如何能让学生感受的到,体会的到呢?可让学生去想象如何用电视、电影画面再现“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或江南采莲的场景,特写镜头定格在哪几种景物?色调与光线又是怎样的?可能学生表达一时难以超越朱自清先生的语言,但在他的脑海中丰富地联想后,产生的画面一定可以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媲美。其实,这时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完成了个性化的赏析,在共鸣之后的潜思默想中得到了美的体悟。可见,影视画面的组接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而生动,从而提高赏析的效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在影视艺术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运用好这些资源,还需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当代学生所关注的种种文化现象,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与老师轻松、愉悦、平等的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