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适时与适度
【作者】 徐训锋
【机构】 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的指导效率不高,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现场处理能力,也可能是由于教学设计本身引起的,但归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时机介入不当,二是分寸把握不准。即教师没有抓住“适时”与“适度”两个关键。
一、适时
适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适合时宜”。
一件羽绒衫,无论款式是新颖还是陈旧,质地是高档还是一般,也只有在冬天或零下的气温下拿来穿才是适时的,如果大伏天你为了显摆新颖和高档而穿羽绒衫上街,那么人们注意的肯定不是羽绒衫,关心的一定是你的身体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庄稼人最企盼的是雨水适时,而“处暑萝卜白露菜”,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是农民的常识,不分时令的播种便是无知。
培育人和种庄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认为语言学习应该前移到小学阶段,而数学能力的强化可以适当后移。我一个好朋友的儿子,4、5岁时就对英语有了兴趣,小学阶段英语就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用他的话说,“学校的英语课就是给儿子玩玩的”,今年他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爱因斯坦少年期间的数学成绩就不怎么理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最终成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不仅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时机性,对某一阶段某个问题的理解更有时机性。孔子非常强调教育过程中启发时机的把握,要求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者,心求通而未达,“悱”者,口欲言而不能。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自学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愤悱”的状态,才是教师辅导启发的最佳时机。
记得高中哲学课上老师曾经讲过,事物的变化有量变有质变之分,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质变就发生了。条件不具备时不能人为地促进飞跃,条件具备了也不能阻碍飞跃,否则就要犯左倾冒险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了。
我们知道,股票的买卖是否适时、过马路的时机是否恰当,绝对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于时机把握的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吗?!你还会认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吗?
二、适度
适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程度适当”。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眼睛近视的不少,配眼镜最讲究度数,度数高了不行,度数低了也不行,这个常识人们遵守得很好,事实摆在眼前,都知道适度最重要。
我们知道,收音机调台的时候,会碰到一个“临界点”,当你把频率调到某个固定值的时候,收听的音质是最清晰、最好的。但如果你再调过一点点,可能就会陡然出现刺耳的尖叫声或者稀奇古怪的噪音。关键是适度。
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用95度的酒精消毒,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酒精不能全部进去,细菌依然活着。用75度的酒精消毒,一下就把细菌杀死,达到很好的杀菌消毒的效果。可见,适度最有力量。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实行的是“三熟制”,早稻收了种晚稻,我们小孩子学习插秧时,生产队的会计总是拿一根米尺来量,有没有达到株距1米之内12棵的要求,那时的行距为0.6米,就是这样的密度,每亩产量不到500斤。现在三熟改为两熟了,行距改为1.2米了,株距改为6棵,每亩产量反而超过了1200斤。可见,适度是高产的前提,不合理的加载就是蛮干。这虽然也是个常识,但那时不少人以为“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搞出了诸如“深耕一丈五,麦杆能打鼓”的笑话来。
培育人和种庄稼,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仅就“适度”的内涵而言,教学中远比农业上丰富得多。
密度要适度。
难度要适度。练习的难度,无论是小了还是大了,对学生来说不是失去兴趣就是失去信心。因此,教师一个无足轻重的安排,对学生的伤害却是深层次的。
强度要适度。训练的强度,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大。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甚至要求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对”,恨不得每个学生都是“生产线上的熟练操作工”。
速度要适度。课堂上是强求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齐步走”,还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及时调整方案进行“个性化”,显然是受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所支配的。教学是讲究进度的,但是教学不应该单纯追求速度,要把足够长度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习农民对待庄稼成长速度的胸襟,不能拔苗助长。
角度要适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更要考虑你的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哑巴卖刀靠的是比划,瞎子买刀只要说一声就行了。
思维的深度、广度要适度。抽象与概括,是在对对象进行思维加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思维动作,具有过程性与层次性。其过程性表现在,抽象与概括要经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其它多种思维动作配合进行,逐步达到整个概括过程的完成。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概括的范围逐渐扩大,概括的水平逐渐提高,概括的能力不断发展。其层次性表现在,学生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抽象概括出以前尚未知晓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并且从感性认识脱离具体对象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将其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性与层次性,要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适度,要适合学生当下的思维水平
尺度要适度。课堂评价是指向过程还是指向结果,是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还是素养提升,教师一堂课的评价尺度,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对于课堂教学,从理念层面讲,适度指导是因材施教、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从操作层面讲,适度指导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不要以为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会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不一致的!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学生的认识具有情感性,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以归纳性思维为主;教师的认识具有理智性,基本走向是从一般到抽象的,以演绎性思维为主。我们是不是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题目的难度,影响思考的长度,决定思维的深度;评价的尺度,强求解题的速度,决定课堂的宽度。
适时和适度,在课堂指导中是不能分开的。仅有适时而无适度不行,正如冬天穿羽绒衫是适时的,但是不能穿几件;同样,仅有适度而无适时也是不行的,正如种庄稼,注意到了疏密合度,更要注意时令。只有同时注意了适时和适度,时机介入恰当,分寸把握准确,才是适合的。
一、适时
适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适合时宜”。
一件羽绒衫,无论款式是新颖还是陈旧,质地是高档还是一般,也只有在冬天或零下的气温下拿来穿才是适时的,如果大伏天你为了显摆新颖和高档而穿羽绒衫上街,那么人们注意的肯定不是羽绒衫,关心的一定是你的身体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庄稼人最企盼的是雨水适时,而“处暑萝卜白露菜”,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是农民的常识,不分时令的播种便是无知。
培育人和种庄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认为语言学习应该前移到小学阶段,而数学能力的强化可以适当后移。我一个好朋友的儿子,4、5岁时就对英语有了兴趣,小学阶段英语就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用他的话说,“学校的英语课就是给儿子玩玩的”,今年他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爱因斯坦少年期间的数学成绩就不怎么理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最终成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不仅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时机性,对某一阶段某个问题的理解更有时机性。孔子非常强调教育过程中启发时机的把握,要求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者,心求通而未达,“悱”者,口欲言而不能。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自学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进入了“愤悱”的状态,才是教师辅导启发的最佳时机。
记得高中哲学课上老师曾经讲过,事物的变化有量变有质变之分,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质变就发生了。条件不具备时不能人为地促进飞跃,条件具备了也不能阻碍飞跃,否则就要犯左倾冒险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了。
我们知道,股票的买卖是否适时、过马路的时机是否恰当,绝对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你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于时机把握的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了吗?!你还会认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吗?
二、适度
适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程度适当”。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眼睛近视的不少,配眼镜最讲究度数,度数高了不行,度数低了也不行,这个常识人们遵守得很好,事实摆在眼前,都知道适度最重要。
我们知道,收音机调台的时候,会碰到一个“临界点”,当你把频率调到某个固定值的时候,收听的音质是最清晰、最好的。但如果你再调过一点点,可能就会陡然出现刺耳的尖叫声或者稀奇古怪的噪音。关键是适度。
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用95度的酒精消毒,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酒精不能全部进去,细菌依然活着。用75度的酒精消毒,一下就把细菌杀死,达到很好的杀菌消毒的效果。可见,适度最有力量。
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实行的是“三熟制”,早稻收了种晚稻,我们小孩子学习插秧时,生产队的会计总是拿一根米尺来量,有没有达到株距1米之内12棵的要求,那时的行距为0.6米,就是这样的密度,每亩产量不到500斤。现在三熟改为两熟了,行距改为1.2米了,株距改为6棵,每亩产量反而超过了1200斤。可见,适度是高产的前提,不合理的加载就是蛮干。这虽然也是个常识,但那时不少人以为“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搞出了诸如“深耕一丈五,麦杆能打鼓”的笑话来。
培育人和种庄稼,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仅就“适度”的内涵而言,教学中远比农业上丰富得多。
密度要适度。
难度要适度。练习的难度,无论是小了还是大了,对学生来说不是失去兴趣就是失去信心。因此,教师一个无足轻重的安排,对学生的伤害却是深层次的。
强度要适度。训练的强度,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大。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甚至要求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对”,恨不得每个学生都是“生产线上的熟练操作工”。
速度要适度。课堂上是强求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齐步走”,还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及时调整方案进行“个性化”,显然是受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所支配的。教学是讲究进度的,但是教学不应该单纯追求速度,要把足够长度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习农民对待庄稼成长速度的胸襟,不能拔苗助长。
角度要适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更要考虑你的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哑巴卖刀靠的是比划,瞎子买刀只要说一声就行了。
思维的深度、广度要适度。抽象与概括,是在对对象进行思维加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思维动作,具有过程性与层次性。其过程性表现在,抽象与概括要经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其它多种思维动作配合进行,逐步达到整个概括过程的完成。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概括的范围逐渐扩大,概括的水平逐渐提高,概括的能力不断发展。其层次性表现在,学生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抽象概括出以前尚未知晓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并且从感性认识脱离具体对象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将其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性与层次性,要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适度,要适合学生当下的思维水平
尺度要适度。课堂评价是指向过程还是指向结果,是关注学生知识掌握还是素养提升,教师一堂课的评价尺度,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对于课堂教学,从理念层面讲,适度指导是因材施教、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从操作层面讲,适度指导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研究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不要以为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会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不一致的!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学生的认识具有情感性,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以归纳性思维为主;教师的认识具有理智性,基本走向是从一般到抽象的,以演绎性思维为主。我们是不是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题目的难度,影响思考的长度,决定思维的深度;评价的尺度,强求解题的速度,决定课堂的宽度。
适时和适度,在课堂指导中是不能分开的。仅有适时而无适度不行,正如冬天穿羽绒衫是适时的,但是不能穿几件;同样,仅有适度而无适时也是不行的,正如种庄稼,注意到了疏密合度,更要注意时令。只有同时注意了适时和适度,时机介入恰当,分寸把握准确,才是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