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芳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

【摘要】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甘肃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开发和传承的需要。幼儿园通过民族文化课程构建、民族文化环境育人、民族文化教育实践等途径,开展继承和保护甘肃特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研究,促进本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文化 教育传承 民族自尊 文化认同
【正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服饰、习俗,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费孝通先生说:“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①。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学习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能够增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不畅通,儿童对民族知识知之甚少,许多优秀民族文化面临失传危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我园系2012年政府惠民工程。为解决穆斯林儿童“入公办园难”问题,特在我园增设了清真食堂,穆斯林民族儿童入园率逐步上升,民族构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园现有回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幼儿50余人,穆斯林职工4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是少数民族本身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化习俗的传递也多是通过活动、行为,且对“是否遵从”没有刚性的要求。我园少数民族幼儿及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服饰、言行基本看不到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汉族幼儿对少数民族幼儿的饮食和身份存有好奇心,有了解他们文化习俗的愿望。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因此,继承和保护甘肃特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应该是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此为契机,我园将特色办园的方向定位在“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开始了以研发“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树立少数民族文化大教育观
     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文化的需求。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获得民族认同感,顺利进入现代化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保证其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权利,对非数民族儿童来说,有助于理解少数民族人群,促进其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了解文化的多样性,认同文化的差异性,从小具有“文化尊重”②意识。
  我们在研究前期,先通过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统一思想和认识,使大家视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树立开放的、进步的民族教育观,提高开发和生成课程的能力。作为民族灵魂的塑造者、民族精神的播种者, 希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重点不是“文本”的建设,是民族教育精神的复活。
  (二)构建民族文化园本课程
  幼儿期的学习是学科前学习,幼儿园课程具有“开端性、启蒙性”,③而幼儿学习的知识主要应该来源于其经常接触的生活。我园多民族文化是儿童生活社会背景之一,因此,课程就成为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
  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我省的独有民族。各少数民族各自具有各自长期形成和传承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文字、歌舞、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风光风格各异,藏族回族文化区别于其他省份独具魅力,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和其他如蒙古、哈萨克、撒拉、土等各民族也因地域的和人文资源的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有开发和传承的需要。
  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应与幼儿园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一方面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民族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以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渗透其他课程。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综合考虑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在甘肃省民族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点。然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逐一分解,根据不同年龄段在选材及目标的确定上下功夫,使其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于幼儿理解。
  例如:在东乡族民族服饰的教学中,根据小班幼儿特点,我们把内容确定在东乡族“小白帽”上,用降解碗当主体,幼儿用各种图案粘贴出连续或对称的花边,戴在头上翩翩起舞;根据中班年龄特点,设计“给娃娃穿衣服”,认识服饰的重点放在对东乡族全套服装的了解和制作上;根据大班特点,民族服饰的教学重点则放在整套服饰传统花纹的特点及设计装饰上。
  民族文化课程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载体,只有做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化才能使民族文化教育走向规范、常态,最终促进幼儿发展。
  (三)创设社会学习的民族文化环境和氛围。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④他认为书本知识都是死知识,严重脱离幼儿生活,大自然、大社会才是获得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让儿童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去主动获取活的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
  我省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如歌舞(皮影、花儿)、传统游戏、建筑风格、手工(窗花、剪纸)、民间服饰等等。都成为我园创建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资源和财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我园除清真食堂和大众食堂严格区分,单独设清真餐厅供穆斯林幼儿就餐外。将环境创设为三个区:民族服饰区,民族游戏区,民族歌舞区。根据区域不同装饰投放材料。幼儿可以欣赏、制作、游戏、唱跳。
  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中,我园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穆斯林教师及各班穆斯林幼儿都身着民族节庆服饰,通过网络资源向孩子们介绍穆斯林传统文化。伊斯兰协会会长应邀来园里,为孩子深入讲解节日的来历及节庆习俗,全园幼儿为穆斯林孩子送去祝福。
  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教师对少数民族幼儿和家长的尊重,家长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等等,初步形成了“民族自尊”,“文化平等”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 
  对幼儿开展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应来源于幼儿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教育内容也应随着各民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因此,营造社会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民俗艺术有句行话叫“交给孩子们才是最好的传承”。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期对儿童的教育,孩子会全盘接收,因此是进行特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为了引发幼儿对民族文化主动探索和与少数民族同伴交往的愿望。我园着手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学习东乡族、回族、保安族时,开展汤瓶制作、窗花剪贴等美工活动;汤瓶舞、《花儿》音乐欣赏等艺术活动。教育实践活动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儿童的要求,试图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活动;二是体现整合性,在开展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把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种类交叉融合,而且让艺术与其他领域等学科有机整合,成为一种彼此融合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例如,烤羊肉串是幼儿喜欢吃的少数民族美食,且已经成为区别于新疆等地风味的特色小吃吸引游客前来品尝。因此,我们把烤肉作为民族饮食文化教育内容,贯穿到社会、美工、语言等领域中。在社会领域《香喷喷的羊肉串》中,老师事先带幼儿去小吃街参观,然后在区角设置了烤羊肉摊,请回族阿姨现场烤制品尝,课堂教学中指导幼儿制作羊肉串,最后,孩子们开始自主游戏,《卖羊肉串喽》。整个活动幼儿从感知到操作,到扮演角色,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对后续更深一步的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拓展了孩子们的生活与实践经验。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园以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为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多方面促进了幼儿民族情感的建立;构建“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建构的研究”的园本科学认读体系;摸索出 “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游戏育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的研究,我园教师、幼儿、家长更系统深入的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逐步树立起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也影响着社会群体自觉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2.申晓燕.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多元文化为价值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
  3.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理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6:45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4
  5.朱虹.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 [A] 科教导刊: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