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李明川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朱刘街道九级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本人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了,小学语文教学有四大任务,即:听、说、读、写,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重点,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个重要环节,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以读为本,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面对—篇新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采用以下四个步骤:首先感读课文,只有通过初读课文,才能疏通字词,读通课文,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进而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形成—个整体轮廓;其次,解读重点部分,有了第一次读课文,此时应通过再读,明了课文的结构,课文的详略,进而知道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再次,品读词句,把握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感悟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最后,析读课文,也即积累,运用,熟读成诵的阶段。此时学生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首先,培养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题目入手,抓住“神圣”二字,提问:为什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到土地和人类息息相关,最后再以“神圣”收束全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感受西雅图人对土地胜过对生命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珍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体现了“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完整学习过程。
其次,重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选读重点及学生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较多的语言文字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学习《—夜的工作》—文时,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选读了2—5自然段,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俭朴,并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概括,并结合课文后两段,进一步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探究阅读。
我们不是说,读了《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吗?对同一段话,对同—个主人公,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自然其个体感悟就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相对充分、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通过小组辩论,求同存异,而后得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在这样一个充分自由,民主党讨论氛围中学生没有了羞涩胆怯,没有了人云亦云,有的是澎湃的激情和智慧的碰撞。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因为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简朴的生活态度,有的着重感受到了总理平易近人……我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甚础上,创设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后感,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鼓励学生探究阅读。
二、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充分预习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不仅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还应教给他们预习的步骤。面对一篇新的课文,首先应认识并初步理解文中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最后结合文后思考题再次感知课文,只有学生明确了预习时间怎么做,那么阅读课文才会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久而久之,才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淡墨水。学生阅读时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想起来看一会,书一合就忘掉了。我要求学生准备了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每天阅读适量的书籍,将认为好的词语,警句或感悟深的句段进行摘抄,并写出简短评论或体会,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悟,储备语言,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丰富知识储备,知行统一
1.扩大学生阅读量,选择和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书籍
有的小学生不论什么书,拿到手里就看。由于受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较大,看起来很吃力。如果不对他们阅读的书籍加以选择和引导,会使他们对课外阅读失去兴趣。拿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接触拼音,识字不多,可以先引导他们看些注音的读物、拼音报等,这样既能看得懂,又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有,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引导孩子阅读那些短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至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他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要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语文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介绍有关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发明创造,就介绍他看有关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学有所用,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走出校门,走向生活,在大自然,在社会中陶冶自己性情,丰富自己的阅历,延伸自己的感悟。
学生的阅读感悟,仅限于文本,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很难把握文章,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乡村、田野。口中诵读:“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想心中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花、是鸟, 更是滚滚而来的春意,是知觉、味觉、触觉都承载不了的大自然春光。我们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知道居里夫人不仅外表美丽端庄,更永恒的是她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当我们走入社会,走进生活还能感受到许许多多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农人的纯朴,爽直,老大娘的热心助人,小姑娘边操持家务边勤奋学习的身影……这种美丽更具体、更生动,在知行统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有质的飞跃。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一环,最终达到使学生热爱读书,学会学习。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以读为本,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面对—篇新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采用以下四个步骤:首先感读课文,只有通过初读课文,才能疏通字词,读通课文,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进而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形成—个整体轮廓;其次,解读重点部分,有了第一次读课文,此时应通过再读,明了课文的结构,课文的详略,进而知道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再次,品读词句,把握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感悟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最后,析读课文,也即积累,运用,熟读成诵的阶段。此时学生入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首先,培养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题目入手,抓住“神圣”二字,提问:为什么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到土地和人类息息相关,最后再以“神圣”收束全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感受西雅图人对土地胜过对生命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珍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体现了“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完整学习过程。
其次,重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选读重点及学生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较多的语言文字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学习《—夜的工作》—文时,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选读了2—5自然段,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俭朴,并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概括,并结合课文后两段,进一步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探究阅读。
我们不是说,读了《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吗?对同一段话,对同—个主人公,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自然其个体感悟就千差万别。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相对充分、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通过小组辩论,求同存异,而后得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在这样一个充分自由,民主党讨论氛围中学生没有了羞涩胆怯,没有了人云亦云,有的是澎湃的激情和智慧的碰撞。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因为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的着重感受到总理简朴的生活态度,有的着重感受到了总理平易近人……我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甚础上,创设机会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后感,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鼓励学生探究阅读。
二、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充分预习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不仅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还应教给他们预习的步骤。面对一篇新的课文,首先应认识并初步理解文中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最后结合文后思考题再次感知课文,只有学生明确了预习时间怎么做,那么阅读课文才会思路清晰、有的放矢,久而久之,才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淡墨水。学生阅读时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想起来看一会,书一合就忘掉了。我要求学生准备了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每天阅读适量的书籍,将认为好的词语,警句或感悟深的句段进行摘抄,并写出简短评论或体会,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悟,储备语言,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丰富知识储备,知行统一
1.扩大学生阅读量,选择和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书籍
有的小学生不论什么书,拿到手里就看。由于受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较大,看起来很吃力。如果不对他们阅读的书籍加以选择和引导,会使他们对课外阅读失去兴趣。拿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接触拼音,识字不多,可以先引导他们看些注音的读物、拼音报等,这样既能看得懂,又巩固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有,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引导孩子阅读那些短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至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他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要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语文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介绍有关的书籍。如有的学生喜欢发明创造,就介绍他看有关科技等方面的书籍,这样学有所用,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走出校门,走向生活,在大自然,在社会中陶冶自己性情,丰富自己的阅历,延伸自己的感悟。
学生的阅读感悟,仅限于文本,没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很难把握文章,诗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乡村、田野。口中诵读:“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想心中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花、是鸟, 更是滚滚而来的春意,是知觉、味觉、触觉都承载不了的大自然春光。我们读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知道居里夫人不仅外表美丽端庄,更永恒的是她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当我们走入社会,走进生活还能感受到许许多多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农人的纯朴,爽直,老大娘的热心助人,小姑娘边操持家务边勤奋学习的身影……这种美丽更具体、更生动,在知行统一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有质的飞跃。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一环,最终达到使学生热爱读书,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