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 欧仲彬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充满着理智和乐趣、陶冶情感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数学课程也以时代发展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全新面貌出现,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师教学的方式上、师生的交流方式上等都作了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不仅冲击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且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数学英才,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情感、态度和数学素养。即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注意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以及细心计算、自觉检查,及时完成作业等,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自己的语言表达是紧密联系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能清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动手操作等多种感官去领会知识,再用语言准确的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培养学生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观点,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先给学生算式:25-7= ?激励学生借助小棒自己想办法解决得多少的问题。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看谁的办法好。这样,给学生留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由于学生又在竞赛的状况下学习,自然而然的、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的活动中。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然后老师再让他们把自己如何思考的过程讲述给全班同学听,还鼓励学生看谁讲得最明白。有的同学说,先借1捆,则10-7=3,再将15+3=18;有的则讲,个位5不够减7,取一捆与5合起来是15根,15-7=8,将1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18等等。在操作中,非常直观,学生就会不断的调整小棒去寻求计算结果。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的整个过程,又能有条理的讲述了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中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数学语言能力是儿童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信心,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一切以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本,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在知、情、意、行都得到发展。
数学是启智工具,不求人人成为数学家。因为学生的能力、智力、爱好各有千秋。在同龄的学生中,有的聪明一点,有的迟钝一点;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记忆;有的比较活泼,有的比较沉静;有的喜欢学语文,有的喜欢学数学,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电脑等等。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会收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允许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学要注意可行性,不求齐步走,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对于学困生,可采取低起点,再逐步提高,最后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办法;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前要仔细考虑每个学生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去发现各种类型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要多给予鼓励、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帮助,解决问题。我们许多老师就常用这些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请再仔细的想想,你一定能想出来的,” “没关系,大胆的说,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的。”“回答得真不错,”等等。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通过努力是能够突破难关,同样会获得成功的。学生是最需要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关心和鼓励。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向着各自的目标去努力学好数学,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各自发展,使学生群体呈现丰富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如在乘法意义的总复习中,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试题:7+7+7+7+7+7+6= ? ,让学生独立计算,有的采用逐项累加的方法,而有的用7×6+6的方法 ,有的用7×7-1的方法。教师对每种方法都列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下来后还有一个学生想出了用8×6的方法和老师交流,教师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让学生信心百倍。这样就能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与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并初步获得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扬长避短。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儿童积极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例如:让学生帮助家长收水电费、计算自己的窗帘需要多少布料、计算教室铺地板砖需要购买多少地砖、在植树时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等。使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到处有数学,越学越有趣,逐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靠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信心,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数学英才,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情感、态度和数学素养。即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注意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以及细心计算、自觉检查,及时完成作业等,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自己的语言表达是紧密联系的,准确的数学语言能清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动手操作等多种感官去领会知识,再用语言准确的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培养学生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观点,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先给学生算式:25-7= ?激励学生借助小棒自己想办法解决得多少的问题。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看谁的办法好。这样,给学生留有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由于学生又在竞赛的状况下学习,自然而然的、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的活动中。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然后老师再让他们把自己如何思考的过程讲述给全班同学听,还鼓励学生看谁讲得最明白。有的同学说,先借1捆,则10-7=3,再将15+3=18;有的则讲,个位5不够减7,取一捆与5合起来是15根,15-7=8,将1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18等等。在操作中,非常直观,学生就会不断的调整小棒去寻求计算结果。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的整个过程,又能有条理的讲述了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中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数学语言能力是儿童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信心,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一切以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本,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在知、情、意、行都得到发展。
数学是启智工具,不求人人成为数学家。因为学生的能力、智力、爱好各有千秋。在同龄的学生中,有的聪明一点,有的迟钝一点;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记忆;有的比较活泼,有的比较沉静;有的喜欢学语文,有的喜欢学数学,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电脑等等。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会收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允许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学要注意可行性,不求齐步走,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对于学困生,可采取低起点,再逐步提高,最后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的办法;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前要仔细考虑每个学生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去发现各种类型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要多给予鼓励、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帮助,解决问题。我们许多老师就常用这些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请再仔细的想想,你一定能想出来的,” “没关系,大胆的说,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的。”“回答得真不错,”等等。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通过努力是能够突破难关,同样会获得成功的。学生是最需要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关心和鼓励。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上向着各自的目标去努力学好数学,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各自发展,使学生群体呈现丰富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如在乘法意义的总复习中,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试题:7+7+7+7+7+7+6= ? ,让学生独立计算,有的采用逐项累加的方法,而有的用7×6+6的方法 ,有的用7×7-1的方法。教师对每种方法都列出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下来后还有一个学生想出了用8×6的方法和老师交流,教师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让学生信心百倍。这样就能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与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并初步获得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拟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扬长避短。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儿童积极的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例如:让学生帮助家长收水电费、计算自己的窗帘需要多少布料、计算教室铺地板砖需要购买多少地砖、在植树时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等。使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到处有数学,越学越有趣,逐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靠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信心,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