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宋中国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大宅科小学
【摘要】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关键词】电教手段 思维能力 培养
【正文】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教学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高潮迭起,显示出教学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之美。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迅速,其强大的处理图象、影视、动画、文字、声音等功能,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录象等电教手段,并将这些电教手段恰当的、巧妙的、有机的融合进课堂教学,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一、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成功的教好每一堂课,就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优化的语文教学氛围,使他们从尚未激发兴趣→兴趣盎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以至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开国大典》第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性、悦耳的音乐这些强大的优势播放了大典中的几个镜头,短短几分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象、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无声的教学内容顿时鲜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生就积极探求课文还讲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捉住这一时机提出思考题,很自然,很轻松的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境界。
二、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受一些演示手段和时间的限制,通常很难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利用电教媒体,就能提供直观生动的表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表象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并发展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新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提出了难倒大教育家孔子的那两个问题。怎么向学生讲述这抽象的“太阳大小与温度、距离的关系呢?”我适时运用电教手段,先演示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它在“东方鱼肚白”这种氛围中的样子,接着演示它在“万里晴空‘状态下的样子,颜色的作用,和反衬的作用使我们错误的认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不一样。通过对比,谁大呢?——一样大。基于此,学生又推出了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的道理。语文知识之间也如一根链条,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要通过各种电教辅助手段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促进学生听读的迅速提高。
学生从小到大有一些地方语言,这对以后的交往会产生影响。而录音教材使用的是普通话,节奏适宜,娓娓动听,经常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规范听力训练,如体会感情反复听,围绕问题仔细听,就能使学生听得明白,感悟深刻,日久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将终生受益。如:《第一场雪》一文,通篇文字优美,下雪后大自然的壮丽:“……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二儿,冬夏常青的松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我为这优美的景色又配上了一段扬琴曲,让学生边听边跟读课文,情景交融,效果赫然。再如教学朱自清《匆匆》一文时,教师先介绍作者、文章的背景,让学生追忆历史,然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放录音播放名家欣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慢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这样做,学生听力自然会提高了!也自然而然掌握了标准的普通话。
2、拓展学生感悟。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或者不敢于表白自己的想法,教师一提问,课堂上鸦雀无声,先前经常遇到这种场面,令人尴尬。电教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有效的摆脱这种窘况。例如讲解《凡卡》一文时,以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语回答,不能很好的突破教材重点。当我引入相关课件,把凡卡偷偷写信,写信时的陶醉性的回忆以及寄信后的甜蜜,那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这情景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再让学生表达时,学生就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情去领会、去深入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全方位且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有的同学甚至流着泪和凡卡比起了童年。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有时的写作让师生均感头疼,教师指导无从下手,学生搜肠刮肚写不出好文章。主要原因是学生观察力不强,素材不丰富,且表达能力不够强。要解决这个问题,电教手段可称“神通广大“。我根据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制作了有关课件。如人物、景物、植物的特写,一些活动场面,大自然的风光等。把这些素材供指导学生观察写作之用。由于这些课件是生活中的典型,是真实的,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据此进行写作,很容易做到了言之有物,真实感人,且主题鲜明,时代感强。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老师作文教得有劲,学生作文写得有劲,并且形成了由爱作文到爱读书、爱演讲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电教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架起了桥梁,也起到了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成功的教好每一堂课,就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优化的语文教学氛围,使他们从尚未激发兴趣→兴趣盎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以至具有坚强的学习意志。例如:《开国大典》第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性、悦耳的音乐这些强大的优势播放了大典中的几个镜头,短短几分钟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象、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无声的教学内容顿时鲜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生就积极探求课文还讲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捉住这一时机提出思考题,很自然,很轻松的就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境界。
二、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受一些演示手段和时间的限制,通常很难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利用电教媒体,就能提供直观生动的表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表象概括出同类事物的特征,并发展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新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提出了难倒大教育家孔子的那两个问题。怎么向学生讲述这抽象的“太阳大小与温度、距离的关系呢?”我适时运用电教手段,先演示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它在“东方鱼肚白”这种氛围中的样子,接着演示它在“万里晴空‘状态下的样子,颜色的作用,和反衬的作用使我们错误的认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不一样。通过对比,谁大呢?——一样大。基于此,学生又推出了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的道理。语文知识之间也如一根链条,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要通过各种电教辅助手段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巧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1、促进学生听读的迅速提高。
学生从小到大有一些地方语言,这对以后的交往会产生影响。而录音教材使用的是普通话,节奏适宜,娓娓动听,经常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规范听力训练,如体会感情反复听,围绕问题仔细听,就能使学生听得明白,感悟深刻,日久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将终生受益。如:《第一场雪》一文,通篇文字优美,下雪后大自然的壮丽:“……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二儿,冬夏常青的松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我为这优美的景色又配上了一段扬琴曲,让学生边听边跟读课文,情景交融,效果赫然。再如教学朱自清《匆匆》一文时,教师先介绍作者、文章的背景,让学生追忆历史,然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放录音播放名家欣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慢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这样做,学生听力自然会提高了!也自然而然掌握了标准的普通话。
2、拓展学生感悟。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或者不敢于表白自己的想法,教师一提问,课堂上鸦雀无声,先前经常遇到这种场面,令人尴尬。电教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有效的摆脱这种窘况。例如讲解《凡卡》一文时,以往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寥寥几语回答,不能很好的突破教材重点。当我引入相关课件,把凡卡偷偷写信,写信时的陶醉性的回忆以及寄信后的甜蜜,那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这情景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再让学生表达时,学生就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情去领会、去深入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全方位且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有的同学甚至流着泪和凡卡比起了童年。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3、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有时的写作让师生均感头疼,教师指导无从下手,学生搜肠刮肚写不出好文章。主要原因是学生观察力不强,素材不丰富,且表达能力不够强。要解决这个问题,电教手段可称“神通广大“。我根据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制作了有关课件。如人物、景物、植物的特写,一些活动场面,大自然的风光等。把这些素材供指导学生观察写作之用。由于这些课件是生活中的典型,是真实的,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据此进行写作,很容易做到了言之有物,真实感人,且主题鲜明,时代感强。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老师作文教得有劲,学生作文写得有劲,并且形成了由爱作文到爱读书、爱演讲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电教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架起了桥梁,也起到了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