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作者】 刘花芹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五图街道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一、打开心灵之门,师生关系“融”起来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做到课堂上“轻负担、高质量”,首先要让受教育的学生打开心灵之门,让他们得到父母般的关爱、朋友般的交流、师道般的教诲。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过程才会快乐、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三把钥匙”。钥匙一:父母般的关爱。现在多数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得到父母及亲人的百般呵护。娇惯、任性、自私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起初肯定有许多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拿出父母般的关爱,去呵护着这些从“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幼苗”,生活上关心他们,从细节做起;学习上鼓励他们,从点滴开始。,让孩子尽快融入班集体,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使他们尽快觉得学校生活快乐、有趣!钥匙二:朋友般的交流。教师教书育人的技巧,非“师道尊严”,而是“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改正不足,得到成长,为创设“轻负担、高质量”课堂奠定了基础。钥匙三:师道般的教诲。教师以身示范,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就会从内心敬重老师,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严而有度、放而不乱。通过大胆地“放”,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可以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引导孩子再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总比困难多”!日后孩子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寻找办法加以解决。教师要学会忍耐、宽容,要有“等待花开”的心态。人小心却不小,小孩子容易做错事, 甚至做得“过头”, 但是小孩子可塑性强,老师不妨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对的”,相信下一次孩子们会把事情做好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动”起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轻负担、重质量”的课堂进程的助燃剂。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能否主动地去学习,就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没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尽量创设快乐情景,引领学生走进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插图,看后说说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抓住图上人物的表情动作,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由想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益处的。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结合,通过读书,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各种奥秘,随时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学生自己读书,自读自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啊?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不仅能从他们两个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还能就小柳树的态度变化进行讨论,思维非常活跃。
三、注重情感体验,理解感悟“乐”起来
语文学习本身是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比如: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一篇识字课文,而不是阅读课文。对文本中 “识字·学词·学句” 这部分内容中的词语、句子、短文,重在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字词与事物的联系,感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语言中识字,在识字中学习语言。要在朗读充分、到位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识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引导,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抽象地分析和说教。在具体实践中,可让几个同学共同完成某一项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师指导下,由中高年级学生帮助完成一期板报、手抄报,一起开展社会调查,一起组织诗歌朗诵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并调动一切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因素,把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孩子们在一种自然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从小树立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做、比比、画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四、积极鼓励评价,信心百倍“笑”起来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论,创造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优秀生,教师该给予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但还有很多的地方表现不足,须知天外有天,需要不断努力,才会做得更好!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抓住他们一些细微的进步、闪光的地方大加赞扬,让他们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教师应抱着对待不同层次的孩子“进步即优”的观点,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孩子们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以鼓励性的语言、动作、眼神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被欣赏的评价中增强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更自信、更快乐。
总之,教师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会读;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像、求异创新;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运用、勇于实践。让学生时刻有主动学习的愿望,逐步提高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4
一、打开心灵之门,师生关系“融”起来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做到课堂上“轻负担、高质量”,首先要让受教育的学生打开心灵之门,让他们得到父母般的关爱、朋友般的交流、师道般的教诲。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过程才会快乐、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三把钥匙”。钥匙一:父母般的关爱。现在多数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得到父母及亲人的百般呵护。娇惯、任性、自私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孩子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起初肯定有许多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拿出父母般的关爱,去呵护着这些从“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幼苗”,生活上关心他们,从细节做起;学习上鼓励他们,从点滴开始。,让孩子尽快融入班集体,融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使他们尽快觉得学校生活快乐、有趣!钥匙二:朋友般的交流。教师教书育人的技巧,非“师道尊严”,而是“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改正不足,得到成长,为创设“轻负担、高质量”课堂奠定了基础。钥匙三:师道般的教诲。教师以身示范,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就会从内心敬重老师,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严而有度、放而不乱。通过大胆地“放”,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可以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引导孩子再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总比困难多”!日后孩子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寻找办法加以解决。教师要学会忍耐、宽容,要有“等待花开”的心态。人小心却不小,小孩子容易做错事, 甚至做得“过头”, 但是小孩子可塑性强,老师不妨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对的”,相信下一次孩子们会把事情做好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动”起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轻负担、重质量”的课堂进程的助燃剂。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能否主动地去学习,就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没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愿望,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尽量创设快乐情景,引领学生走进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插图,看后说说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抓住图上人物的表情动作,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由想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益处的。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结合,通过读书,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各种奥秘,随时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学生自己读书,自读自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讨论,你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啊?最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不仅能从他们两个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还能就小柳树的态度变化进行讨论,思维非常活跃。
三、注重情感体验,理解感悟“乐”起来
语文学习本身是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比如: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一篇识字课文,而不是阅读课文。对文本中 “识字·学词·学句” 这部分内容中的词语、句子、短文,重在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字词与事物的联系,感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语言中识字,在识字中学习语言。要在朗读充分、到位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识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引导,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抽象地分析和说教。在具体实践中,可让几个同学共同完成某一项综合性学习。如在教师指导下,由中高年级学生帮助完成一期板报、手抄报,一起开展社会调查,一起组织诗歌朗诵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并调动一切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因素,把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使孩子们在一种自然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从小树立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做做、比比、画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学习。
四、积极鼓励评价,信心百倍“笑”起来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论,创造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优秀生,教师该给予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但还有很多的地方表现不足,须知天外有天,需要不断努力,才会做得更好!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热忱,抓住他们一些细微的进步、闪光的地方大加赞扬,让他们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教师应抱着对待不同层次的孩子“进步即优”的观点,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孩子们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以鼓励性的语言、动作、眼神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被欣赏的评价中增强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更自信、更快乐。
总之,教师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会读;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像、求异创新;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运用、勇于实践。让学生时刻有主动学习的愿望,逐步提高学生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