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研究教材 开放教学

【作者】 刘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开放式”教学呼唤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的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教学材料的组织上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如何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在平等、自由、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开放空间,必内外结合.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即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进行,也可以通过课外甚至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克和千克”的教学中,虽然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但是只靠课堂40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在课后留下了下个调查作业,让学生到超市去调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实际重量,如一袋食盐、一包洗衣粉、一袋大米的重量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顺利的掌握有关储蓄利息计算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生活的能力,这是教材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显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二、适当增补,开放时间。
  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认为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建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尽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现行教材有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却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发展的实际水平,大胆地对教材的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已经具有了初步研究的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围绕“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探讨。看似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实际上教师是把这节课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结果,学生不仅探讨出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还探讨出了与三角形的关系;不仅掌握了教材介绍的转化方法,还研究出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见,把教材中的例题从原来供教师解释和分析之用,通过科学的改造转变为供学生讨论和探索的材料,把课学40分钟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科学组织,开放过程。
  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应该体现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上,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有效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并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学生学到立体图形圆柱体和圆锥体时,由于圆锥体和圆柱体联系紧密,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分成了三个部分(特征、表面积、体积)分别进行研究,并且采用了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比较法,抓住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联系和区别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实验法,让学生提前写好研究方案,准备好实验材料,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研究,并汇报实验结果。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做起实验不慌不忙,汇报起来头头是道,从观察到猜想、从猜想到实验、从实验到结论,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大吃一惊。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进一步体会到,实施“开放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
  四、拓展教材,开放思维。
  在现行的九义教材中虽然设计了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是传统题目,即条件是明确的和结论是确定的,这类问题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固然是有益的,但是由于题设和结论是确定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科学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适当编制一些开放型的习题,或者改造部分例题,使之成为开放型问题。具体做法有:(1)增加题目的条件,形成干扰因素。例如:“光华电机厂第二车间计划10天里生产135型凤凰牌照相机750架,实际超额1/5,实际生产了多少架?”这里“10天”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根本用不眩,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设条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辨别能力。(2)减少题目的条件,开放结果。例如:“停车场有小轿车和摩托车,共有42个轮子,可能各有多少辆车?”(3)改变问题的提法。例如:“王师傅接受了加工600个零件的生产任务,他每个小时加工了72个,共作8小时后,还剩多少个没加工?”把问题改成“工作8小时有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原题上有一种解法,即“600—72×8”。而后一问只要计算“72×8”,把得数与600比较就可以得出答案了,显得要灵活一些。(4)一题多解。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方法教学,是拓宽学生思维、发散学生思维的最佳途径。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了0.4元,每节五号电池多少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从中选择出思路清晰、列式复合的解法。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