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汉语中的换字艺术
【作者】 王宏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诸家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古代诗人文人非常注重炼字艺术,卢延让为 “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诗圣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传为佳话。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与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历来被视为古诗中炼字的经典。古为今用,如今这种炼字换字艺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换掉一个字,笑断数茎须,而境界全出”之例不胜枚举。
先来看看下面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纪晓岚与和坤同朝为官,纪晓岚当侍郎,和坤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饮,见一狗路过,和坤指着那只狗问:“是狼是狗?”纪晓岚十分机敏,意识到和坤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了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在这则笑话中,“是狼”同“侍郎”谐音,“上竖”同“尚书”谐音。从字面上看是一种意思,而实际是另一种含意。
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康熙皇帝的仆人不小心把一个瓷碗打碎了,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一个很不好的兆头啊!康熙皇帝气得目瞪口呆!这时多亏了皇帝身边的太监三德子,他喜笑颜开地大声说道:“皇上,这不是说您统治天下‘岁岁平安’吗?”本来康熙皇帝对此事要大发雷霆的,而这样一来,却万分高兴了。那么,这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怎样的语法现象呢?
为了写文章、说话表达得更准确、更形象,以加深读者和听者的印象,往往运用依照上下文的语句,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双关等艺术临时把某些较固定词语中的某个字更换成另外一个字组成新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常常带有诙谐的成分,这种修辞形式叫做“换字”。换字离不开双关、谐音的修辞。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意思;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一是谐音双关。也就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中利用了“晴”“情”同音从而构成双关;另外,汉语中有许多歇后语也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比如老虎拉车—谁赶(敢)?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二是语义双关。也就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比如:(1)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吃墨水》)(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林海雪原》)
例(1)是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指的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比喻破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说到汉语文趣,“双关”和“谐音”之例信手拈来。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说: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须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乃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以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为例,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曹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有义理又有兴趣,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
曹雪芹可谓是换字大师,几乎无人能匹,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换字高手,他们玩活了双关谐音之术。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股色股香——一个投资银行家的欲望风景》的书,这可不是那“古色古香”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学过初中地理的学生都知道,但湖南临武县的“临武鸭”很早就已闻名湘粤,乃全国八大名鸭之一,这地方的山山水水到处是“呱呱呱”的鸭声,因此有些报刊在以新闻报道它的时候,就以“临武山水鸭天下”做标题,真是绝妙!
报刊上的广告词更是奇思异想。如《电脑报》上有一篇《“墙”中更有强中手》的文章,它说“网络安全离不开防火墙,而人们一提到防火墙想到的只有天网。其实‘墙’中更有强中手。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两款各具特色的网络防火墙:‘金指环’防火墙、‘安全之门’防火墙,希望它们成为你的‘网海泛舟’的保护神。”“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城市里很多公厕门上常常挂有这样的提示牌。它促使你走的时候冲去你留下来的废物,而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时,广告界更是大量使用了“双关”广告语,比如:“买平安保险,平安之路就在你眼前。”(平安保险);“聪明不必绝顶,慧根长留。”(治脱发药水)、“美的空调,美的享受”(美的空调)、“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广告语)
人们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分不开了,在网络上,这种“换字”修辞现象更是到处可见。如广告:抢个“鲜”先,“尖商”(奸商)奇招,“钱”(前)途无量;如赞美某一名叫“菲”的歌星,就说“菲(非)比寻常”。陈克明面条的广告语是“一面之交,终身难忘”,还有什么“神舟防水,万无一湿(失)”。这种“换字”修辞,在生活中更是被人们喜闻乐用。如碰到某年轻人不讲理时,老人们就会教育他一番,说道“有礼(理)走遍天下,无礼(理)寸步难行”。
一字之换,一字之妙,境界全出,这也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魅力。
先来看看下面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故事:纪晓岚与和坤同朝为官,纪晓岚当侍郎,和坤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同饮,见一狗路过,和坤指着那只狗问:“是狼是狗?”纪晓岚十分机敏,意识到和坤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了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在这则笑话中,“是狼”同“侍郎”谐音,“上竖”同“尚书”谐音。从字面上看是一种意思,而实际是另一种含意。
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康熙皇帝的仆人不小心把一个瓷碗打碎了,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一个很不好的兆头啊!康熙皇帝气得目瞪口呆!这时多亏了皇帝身边的太监三德子,他喜笑颜开地大声说道:“皇上,这不是说您统治天下‘岁岁平安’吗?”本来康熙皇帝对此事要大发雷霆的,而这样一来,却万分高兴了。那么,这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怎样的语法现象呢?
为了写文章、说话表达得更准确、更形象,以加深读者和听者的印象,往往运用依照上下文的语句,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双关等艺术临时把某些较固定词语中的某个字更换成另外一个字组成新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常常带有诙谐的成分,这种修辞形式叫做“换字”。换字离不开双关、谐音的修辞。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意思;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一是谐音双关。也就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中利用了“晴”“情”同音从而构成双关;另外,汉语中有许多歇后语也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比如老虎拉车—谁赶(敢)?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二是语义双关。也就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比如:(1)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吃墨水》)(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林海雪原》)
例(1)是用“墨水”的多义性,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的却指的学问或知识。例(2)中“马脚”也是比喻破绽。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说到汉语文趣,“双关”和“谐音”之例信手拈来。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说: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须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乃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以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为例,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曹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有义理又有兴趣,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
曹雪芹可谓是换字大师,几乎无人能匹,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换字高手,他们玩活了双关谐音之术。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股色股香——一个投资银行家的欲望风景》的书,这可不是那“古色古香”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学过初中地理的学生都知道,但湖南临武县的“临武鸭”很早就已闻名湘粤,乃全国八大名鸭之一,这地方的山山水水到处是“呱呱呱”的鸭声,因此有些报刊在以新闻报道它的时候,就以“临武山水鸭天下”做标题,真是绝妙!
报刊上的广告词更是奇思异想。如《电脑报》上有一篇《“墙”中更有强中手》的文章,它说“网络安全离不开防火墙,而人们一提到防火墙想到的只有天网。其实‘墙’中更有强中手。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两款各具特色的网络防火墙:‘金指环’防火墙、‘安全之门’防火墙,希望它们成为你的‘网海泛舟’的保护神。”“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城市里很多公厕门上常常挂有这样的提示牌。它促使你走的时候冲去你留下来的废物,而不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时,广告界更是大量使用了“双关”广告语,比如:“买平安保险,平安之路就在你眼前。”(平安保险);“聪明不必绝顶,慧根长留。”(治脱发药水)、“美的空调,美的享受”(美的空调)、“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广告语)
人们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分不开了,在网络上,这种“换字”修辞现象更是到处可见。如广告:抢个“鲜”先,“尖商”(奸商)奇招,“钱”(前)途无量;如赞美某一名叫“菲”的歌星,就说“菲(非)比寻常”。陈克明面条的广告语是“一面之交,终身难忘”,还有什么“神舟防水,万无一湿(失)”。这种“换字”修辞,在生活中更是被人们喜闻乐用。如碰到某年轻人不讲理时,老人们就会教育他一番,说道“有礼(理)走遍天下,无礼(理)寸步难行”。
一字之换,一字之妙,境界全出,这也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