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反思

【作者】 陈方桥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木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如同注射器,学生就像接收器,结果往往是效果不佳。怎样才能真正创新阅读教学,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呢?笔者认为:
  一、要创新课前预习,激活学生的主体意。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地设计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字、词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精彩片段、人物形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感悟,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在学习《苏州园林》,我在课前叫学生用一句话去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用自己的话写。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争先恐后。这样,扩大了知识覆盖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又使学生懂得祖国大地上无处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在课前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课中学生不但会启而不发,就是老师讲得十分透彻深刻,津津有味,学生听起来也还是一头雾水,老师提问学生一言不发,答非所问。所以,布置好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既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二、要创新设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老师施教的艺术。教师应当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是自主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阅读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在实践中,我注重在阅读教学提问的艺术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主动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并能在对话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我在《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得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在第七段刻画了白杨树形象,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此时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八、九段呢?这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富有创新意识。
  三、要创新阅读方法,激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师教与学生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要让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动”起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与创造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与快乐。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和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先“泛读”再“精读”最后到“研读”。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初读弄懂该文大致可分“去仙台的原因”、“仙台的生活片段”和“离开仙台之后”三部分;再要求学生通过“精读”,领悟到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后回答以下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的事?3、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什么影响?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运用“围绕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要创新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想象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式想象,是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再造性想象”可以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可以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新图画,获得新体验。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的吟咏状态,进而细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结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像”。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再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我指导学生将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像”,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观念,勇于突破,善于创新,真正把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个性,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为之“搭桥铺路”,让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想火花在教学中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