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起来
【作者】 李 艳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周口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一般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显得枯燥乏味,特别让小学生厌倦上数学课。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关注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学数学课的“寡淡”中品味出“香甜”, 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充满无穷的活力。
怎样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起来,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积累,谈谈个人之陋见。
一.让学生喜欢你,才能爱上你的数学课。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要先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上你的数学课。一位教师对待学生要充满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要有魅力和人格修养,要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的数学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小学生从小就喜欢问个为什么,我在数学课中,利用小学生这种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园里有大象1只,熊猫2只,天鹅3只,猴子6只,梅花鹿8只,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有的说:梅花鹿的只数是大象的8倍……这样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都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条件或数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此外,我还创设一些新颖、惊愕、幽默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情绪领域,深入到学生的意志领域,让学生感受学习是自己内在的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三、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观认为:当代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大力探究问题。因此我们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进行了分组教学,让学生用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像模像样。过不多久,就完成了任务。我提出问题:“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是你们不仔细。”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组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子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组同学,同学们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20个直尺长”或“28个直尺长”吗?有些组的同学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算了一时,又拿不出具体的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有几个嘴快的学生说:“这样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这时有一个肯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单位呢?”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让同学们分组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我只作了引导,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就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样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忘记。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最生动、最活泼、最具有个性的。
四.利用数学游戏,让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数学课中,可以利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打扑克牌凑21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其学习效果让人惊喜。每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人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不够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利用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习,我感觉自己很开心,好像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活的数学课堂,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了,难道他们还不喜欢上数学课么?
总之,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在素质教育下显得特别重要。实践证明,减少一些“人为的干涉”,减少一些“过早的结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获取结论,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说教强得多。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不敢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按传统的教学方式空洞的说教,就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就会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只有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对学生有收获。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怎样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起来,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积累,谈谈个人之陋见。
一.让学生喜欢你,才能爱上你的数学课。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要先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上你的数学课。一位教师对待学生要充满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要有魅力和人格修养,要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的数学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小学生从小就喜欢问个为什么,我在数学课中,利用小学生这种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园里有大象1只,熊猫2只,天鹅3只,猴子6只,梅花鹿8只,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有的说:梅花鹿的只数是大象的8倍……这样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都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条件或数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此外,我还创设一些新颖、惊愕、幽默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情绪领域,深入到学生的意志领域,让学生感受学习是自己内在的需求,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三、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观认为:当代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大力探究问题。因此我们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进行了分组教学,让学生用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像模像样。过不多久,就完成了任务。我提出问题:“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是你们不仔细。”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组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子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组同学,同学们似乎都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20个直尺长”或“28个直尺长”吗?有些组的同学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算了一时,又拿不出具体的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有几个嘴快的学生说:“这样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这时有一个肯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单位呢?”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让同学们分组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我只作了引导,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就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样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忘记。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最生动、最活泼、最具有个性的。
四.利用数学游戏,让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数学课中,可以利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打扑克牌凑21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其学习效果让人惊喜。每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人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不够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利用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习,我感觉自己很开心,好像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活的数学课堂,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了,难道他们还不喜欢上数学课么?
总之,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在素质教育下显得特别重要。实践证明,减少一些“人为的干涉”,减少一些“过早的结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去获取结论,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说教强得多。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不敢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按传统的教学方式空洞的说教,就会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就会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只有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对学生有收获。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