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古诗教学方法谈

【作者】 郑明英

【机构】 四川省渠县屏西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一、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正如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与文本灵魂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抓住诗眼,体味内涵。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炙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等等,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也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 
  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是抗严寒、傲清霜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抓住了诗眼才能体味出诗歌高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才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四、改变体裁 想象体会。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他们也就认为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时也因应实际进行了。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我花在此的时间是相当少的。我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总之,古诗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挑战性,其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诗词积累,提高古诗教学效益。